我常春藤大学读书 每天吃抗抑郁药
2.抑郁本身不是问题,而是问题的表现
“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
“我们无法以创造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
(听说引一句爱因斯坦会使文章显得高大上?)
包括心境障碍在内的许多精神类疾病都有着生理层面,甚至基因层面的基础,但是不良的思维习惯和处理压力的模式也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因素。
抗抑郁药的出现让人们更多地注意到了抑郁生理疾病的一面——吃点儿药调一调大脑里的神经递质,抑郁症就好转了。
治疗抑郁症就像治疗牙疼,看看是哪颗牙出的问题,然后补牙治牙就可以了。
但是有的时候,牙疼并不是问题本身:如果你补好了牙还继续不刷牙、狂吃糖,那过不了多久牙就又坏了。
与此类似,即使一个因为极端要强和完美主义导致抑郁焦虑的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消除了症状,如果ta在之后的日子里仍然不改变之前追求完美自我施压的做事习惯,那么当他重新回到匆忙的生活中,压力再次堆积起来的时候,焦虑和抑郁之类的心境障碍状态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与心理疾病抗争的人会很自然地恐惧自己的负面情绪,想拼尽全力战胜它们,或者离它们越远越好。
可情绪不是我们的敌人——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并不是我们应该抵抗的魔鬼,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出现是为了帮助我们。
这样情绪反应的出现是身体善意提醒我们的方式,让我们注意到自己不规律的的生活习惯、耗尽能量的人际关系、或者是不良的压力应对方式。
毕竟,When a flower doesn’t bloom, you fix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grows, not the flower(如果一朵花不开,你会去看看养花的环境出了什么问题,而不会想着去修复这朵花),不是嘛?

3.寻求帮助 寻求帮助 寻求帮助
前些时候看关于林奕含的报道时看到一句直戳我心的话,“健康的人把精神病当作一句脏话,而真正生病的人把梁上的绳子打上美丽的绳结,睡前温驯地吃两百颗药。”
说起心理精神疾病患者的艰辛,污名化和歧视“功不可没”。积极寻求帮助支持与治疗压力重重,但是请相信,会有人了解这个疾病,懂得你的痛苦,愿意陪伴你一同走过艰难的时光。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饱受抑郁症困扰却不愿意寻求帮助,因为她觉得抑郁不会好了,成为了她生活中永远的折磨,没有人可以帮到她。
但我觉得在我的康复中认识到的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抑郁只是一个状态,是状态就会流动的,会变化的(听起来好佛系……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