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轰炸中国使馆周年 官媒呼吁中国人“不忘记”

北约轰炸中国使馆周年之际,官媒呼吁中国人“不忘记”,但对外却保持低调 https://t.co/COQ6Jz0yVj—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May 7, 2024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5周年之际,北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协调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级官方媒体和政府账号呼吁中国人“不忘记”,并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欠着中国人的血债”。但在中国官媒以外国读者为目标观众群的英文报道中,这场轰炸几乎没有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着重强调中国给事件发生地塞尔维亚等地区国家近年带来的经济利益。

官媒强调中塞经贸合作

今年这场轰炸的纪念日正巧遇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塞尔维亚进行访问。星期二(5月7日),习近平在赴贝尔格莱德之际在当地的《政治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及了该事件。

“此时此刻,我们不能忘记,25年前的今天,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邵云环、许杏虎、朱颖3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文章写道。“中国人民珍视和平,但绝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中塞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也将激励双方一道阔步前行。”

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的美军轰炸机的弹药击中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导致三名新华社和《光明日报》记者死亡,数十人受伤。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在轰炸后称其是场意外,并公开道歉。事件后,中国各地发生了大规模的针对美国的街头抗议活动。美国最终同意向中国政府支付2800万美元作为赔偿,也向受害者家人赔偿了450万美元。

尽管事件已经过去25年,但中国官方常常提及此事,以抨击美国和北约。就在今年3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一场会议上表示,这是一个“中国人永世难忘的沉痛日子”。

不过,在习近平星期二发表的这篇总共13段的文章里,只有这一段和当年的轰炸有关,并且出现在倒数第二段中。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围绕中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贸易合作和中国在疫情期间对该国提供的医疗物资。习近平还呼吁两国在国际事务上加强合作。

美国之音记者注意到,《中国日报》、《环球时报》、新华社等中国官媒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布了大量关于习近平此次访问塞尔维亚的内容,但都未提及1999年北约对当地中国使馆的轰炸,而同样是将这次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经贸合作和民间交流上。

《环球时报》发表的一篇英文文章引用了贝尔格莱德“一带一路”研究所主任的话说:“塞尔维亚和中国每天都在加强他们之间铁打的友谊,这种友谊把两国的工业、大学和文化遗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根据新华社发布的数据,中塞两国之间的贸易额由2016年的5.96亿美元升至2023年的43.5亿美元。2022年,中国成为了塞尔维亚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国。

在国内呼吁民众“不忘记”轰炸

不过,在中国国内的社媒上,大量官方控制的账号和媒体发布或是转发了与当年轰炸有关的内容。

一张最初来自民族主义新闻网站“观察者网”的图片在微博上颇受欢迎,收获了超过五万次点赞和近七千次转发。图片里是冒着黑烟的中国大使馆,并写着“1999,5月7日,中国人不忘记”几个大字。


该图片配套的热搜话题“1999年5月7日 中国人不忘记”也在微博平台上流行起来。截至北京当地时间5月8日凌晨,该热搜话题收获了超过5000万次的阅读和两万次的讨论,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前50位。

“环球网”等官媒账号还转发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星期二记者会上的发言。林剑说:“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北约犯下的这一野蛮罪行,也绝不会接受这样的历史悲剧重演。”

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媒外,多个地方共青团账号、地方警察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官方控制的非政府机构也参与了社媒上针对轰炸的谴责行动。

不过,微博显然也在对相关热搜话题的内容进行限制。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北约的野蛮罪行”和“25年未曾忘记这三个名字”等热搜话题下,只有平台认证的带“V”账号的帖文可以被搜索到。

在相关帖文的评论区里,不少网民留下了民族主义言论。一位微博用户写道:“血债血偿,无非早晚!”

习近平刚刚结束了对法国的国事访问。在访问塞尔维亚之后,他还将前往匈牙利。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延伸阅读
    朱元璋死前一计让国人头疼了六百年,至今无解 中国版"马尔代夫"关闭了!仙境只剩一条河沟
    中国地方政府的新收入来源:数据资产 应对北京支持俄战争 美国可能惩罚中国公司和银行
    中国对台文攻武吓 台湾过七成民众盼维持现状 买LV送机票 东京奢侈品店挤满中国人
    这个工会发威!敦促加国对中国商品征收关税 中国"特种兵幼儿园",外国网友惊呆
    韩国抓中国女间谍 盗取核心芯片机密后跳槽华为 中国被列践踏宗教自由国 四川藏族学生被禁用藏语交流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