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08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重点是,她电话打过去以后,没有任何的不好意思,没有说老师不好意思,这么晚打扰你,而是非常直接地提出了诉求。”
姜以琳自诩是个普通家境的普通小孩,精英学生的“高配得感”常常给她带来冲击。毫无心理负担地走进一家高档餐厅、半夜打电话要求老师为自己服务,姜以琳自己从未想过可以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对比之下,就会显得普通家庭小孩的心态更保守、谨慎。”
高配得感一方面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如果学生从小就看着父母直接给老师打电话提要求,他就会觉得自己也可以这么做。
另外一方面,姜以琳认为,在精英学生从小的成长历程中,“很少有人和他说过不可以”。
“如果他们想学钢琴,爸妈就会去买一台钢琴,很少有人拒绝小孩学习音乐。他们想买几本书,或者礼拜天下午去和朋友打球,这都不是什么会被拒绝的要求。除非家里没有闲钱,爸妈负担不了几万块钱的课时费,或者爸妈需要你礼拜天下午来帮忙摆摊收摊。对于这些富裕家庭的小孩来说,只要你喜欢就可以去,没什么不可以。”
《闪光少女》剧照
这些精英学生眼中,世界是个可以自由探索的、对人友善的后花园,世界总是可以回应他们绝大部分的诉求。
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这种高配得感使得他们很少去预设前方存在怎样的困难,往往会先展开行动,碰到困难后再想办法解决。
积极的工作心态让他们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如他们父母期望的那样成为第二代精英,完成阶层的复制。
姜以琳说,教育社会学家们悲观地判断,在一个平稳发展的社会中,如果没有政策的干预,没有战争和饥荒带来的动荡,精英阶层的自我复制会持续加剧。一旦经济危机发生,贫富分化加剧,精英阶层实现自我复制的机会反而会随着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下滑愈来愈大。
放眼全球,这种趋势是难以扭转的。
谈到这儿,姜以琳似乎变得更失落了一些。
话锋一转,她继续说:“但我们社会学家们是一群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工作职责是去发现社会中存在的症结,并天真地坚信着,一定会有方法解决。
姜以琳
近些年来,中文媒体上经常渲染一些超级精英的成功故事,比如谷爱凌,比如“天才少女”郭文景。媒体反复叙述她们的“勤奋”与“天资”,让人们从中获得激励与幻觉,仿佛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好像真的只是因为她生来本该如此。-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