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14 | 來源: 時代財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海底撈 | 字體: 小 中 大
5月13日,海底撈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披露公告,海底撈海外業務特海國際將發行2,692,700股美國存托股票(ADS),預計該股將在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交易,代碼為“HDL”。本次發行完成後,假設承銷商不行使購買額外美國存托股份的選擇權,張勇控制的實體將總共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的45.66%。
特海國際(09658.HK)此前表示,雙重上市(倘獲進行)將提升公司在國際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的企業形象和影響力,及進壹步加強股份流動性。特海國際將透過發售籌集更多資金,用於提升品牌以及擴大全球餐廳網絡。
這距離特海國際於2022年12月在港交所以介紹的方式掛牌上市,僅過去壹年半。假如特海國際順利登陸納斯達克,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舒萍夫婦將在海底撈(06862.HK)、頤海國際(01579.HK)、特海國際(09658.HK)以外,迎來第肆個IPO。
同日晚間,特海國際發布的2024年第壹季度未經審核財務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及2024年3月31日止叁個月,特海國際合共錄得104家同店,總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61億美元增加16.6%至1.88億美元,期內錄得虧損淨額450萬美元,而2023年特海國際才剛剛扭虧為盈。
海外重倉東南亞
特海國際主要經營海底撈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內地、香港(专题)、澳門及台灣(专题))以外地區的餐飲業務。整體而言,海底撈出海主要是將火鍋這壹“國粹”搬運到文化同根同源的海外華人(专题)聚集地。而與中國距離較近、消費口味較為相似的東南亞地區,則是特海國際的重要陣地。
2012年,海底撈在新加坡克拉碼頭開設首家海外分店,拾余年過去,海底撈的門店網絡已遍布全球華人主要聚集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特海國際在國際市場共經營115家海底撈門店,其中70家位於東南亞地區,17家位於東亞地區,18家位於北美地區,10家位於其他地區(包括澳大利亞、英國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盡管海外版圖開拓較早,但特海國際業績尚未穩定盈利。受疫情與快速擴張影響,2019—2022年,特海國際收入分別為約2.33億美元、2.21億美元、3.12億美元與5.58億美元,淨虧損3302萬美元、5376萬美元、1.51億美元與4124.8萬美元。
2023年,由於消費復蘇與經營調整等,特海國際業績有所改善,在收入增長的同時,淨利潤達到2565.3萬美元,扭虧為盈,翻台率也從2022年時的3.3次/天上升至3.5次/天。2024年壹季報顯示,特海國際壹季度翻台率由2023年同期的3.3次/天增加至3.9次/天,每家餐廳平均每日收入與同店銷售額也同比上升。不過,由於匯兌虧損,壹季度,特海國際淨虧損450萬美元。
5月14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隨著餐飲消費復蘇,不僅海外華人,就連海外非華人消費者對中餐的需求也相當可觀,國內餐飲品牌市場前景廣闊。不過,由於海外市場環境不同,對企業跨區域發展的管理能力、員工激勵機制、產品把控能力均有較大考驗。
“在市場需求大幅增長的前提下,企業能否成功出海的關鍵在於管理。在把控管理成本、提高經營效率、乃至供應鏈管理方面,都需要企業更多的關注與投入。”賴陽分析道。
特海國際在招股書中表示,雙重上市募集所得資金淨額的約70%將用於提升品牌並擴大全球餐廳網絡;約10%將用於投資供應鏈管理能力,例如建設更多的中央廚房;約10%將用於研發,以增強數字化和其他技術在餐廳管理中使用;約10%將用於營運資金和其他壹般公司用途。
張勇夫婦又要敲鍾了
截至目前,張勇舒萍夫婦的火鍋產業版圖上已有海底撈、頤海國際、特海國際叁家上市公司。
海底撈與特海國際分別為海底撈國內與國外門店的經營主體;頤海國際則在國內及若幹海外國家及地區從事火鍋調味料、中式復合調味料及方便快餐產品的生產及銷售。截至2023年末,海底撈、特海國際及蜀海供應鏈集團(前身為海底撈的餐飲供應鏈子公司)總計貢獻了頤海國際收入的32.7%。
張勇舒萍夫婦是海底撈、特海國際與頤海國際的控股股東,截至2023年底,在叁家公司共同持有的股份占比分別為60.35%、54.28%與31.44%。此外,張勇擔任海底撈的董事會主席、舒萍擔任特海國際董事會主席、舒萍與張勇分別擔任頤海國際的執行董事與非執行董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