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14 | 来源: 五环外OUTSIDE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有时候,老乡们聚在一起,酒过三巡之后,总是嚷嚷着:等赚够了钱,等干不动了,那时候就回老家,要如何如何地畅快度日。55岁的老吴不知道“那个时候”何时会来?从二十郎当岁离家,他已在外漂泊三十几年,远比在家的日子更久,家中老父母的面容一年比一年陌生。
但老吴无力停下漂泊的脚步,回乡的畅想,只能暂时封存在酒后的微醺中。
身份模糊的江西“漂二代”们
与故乡渐行渐远
“考出江西,在大城市安家,是江西特色的孝子行为。”
与多数留守儿童一样,出生于江西东北部小镇的苏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只有寒暑假时才能与在外打工的父母团聚。每天放学后,她总是守在电话前写作业,等待一通不知道会不会来的长途电话。
在爷爷奶奶家里,苏莹与两个堂妹和三个堂弟共同生活,叔叔们无一例外都去了外省打工,身为长姐的她,担起了调和家庭关系、监督弟弟妹妹学习的重任。苏莹对此没有怨言,她始终记得父母的叮嘱: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那是亲人的期盼,也是家庭的未来。
从江西老家到父母打工的地方,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大巴,年幼时的苏莹无法独自乘车,必须等同村家长回来接孩子时,才能被顺带捎到父母身边。有一年暑假,苏莹放假的时间与对方错过了,没能去到父母身边,好几天在夜里哭醒。
再大一点时,她已经能够单独出行,和村里的孩子结伴坐车出门,但那时迎接他们的不再是一个暑假的疯玩,小时的玩伴已经开始进厂打工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幸运的是,苏莹父母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倾其所有地带她见识城里孩子们才能享受的一切。
父亲给苏莹发来简陋版海景(受访者供图)
等到梦幻的假期结束,她又回到贫瘠的乡村,回到电风扇嘎吱嘎吱作响的教室,在书海里埋头苦干。2013年,苏莹参加完高考,如愿考到了父母所在的城市,家里为她开了十二桌升学宴庆祝,此后她离开了家乡,不用等到寒暑假坐十几个小时大巴才能见到爸妈。六年后,她在这个年幼时向往的城市定居,成为了家人的骄傲。
回望来时路,苏莹形容自己的人生是“努力从一个家乡到达另外一个家乡”的过程,从上学时她就坚定地要考出江西,而像多数成功走出来的江西孩子一样,她不会再回到家乡,那里没有她的渴望,也没有她的梦想。
同样是父母在外务工,出生在温州的江西二代王紫薇,要比苏莹幸运得多。王父在温州做油漆工,多年后混成了包头;王母则在温州“搞清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家政服务,夫妻俩不放心把孩子放在老家,就选择带在身边,忙不过来时就让住隔壁的老乡帮忙照顾。-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