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15 | 来源: 关胖本胖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从媒体走向企业公关的业内精英很多,但是他们的职业环境并不好。大型企业的公关业务定位偏差,造成了逆淘汰的职业环境,才会让璩静这样“傻卖力气”、“向上管理”的伪精英走上了与自身能力不符的高位。
中国大型企业公关的最大问题是“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典型症状是公关和营销不分,公关成了营销的附庸。其实,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关的业务定位是完全不同的。创业之初,大家都不知道你这个品牌,你不就得大声吆喝吗?营销就是公关、公关就是营销,没毛病。但是,企业成长为行业头部,到达了生态位的顶层,营销和公关就不能混为一谈了。
营销和公关都是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互动,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受众不同、目标不同,操作手法也不同。
营销关注的是发现和发掘市场需求,针对的是客户或潜在客户,是商业信息的传播。而公关是培育市场环境,增进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是商业文化的养成和传播。
营销是一连串目标明确的商业运作,今天推出一个新产品、明天搞个促销活动。打了多少广告,增加了多少社会关注度,创造了多少商业价值,KPI明确、立杆见影。
公关则是长期的的环境培育,公众的好感度、美誉度需要润物无声的长期培育,投入产出比不是一时一事可以算得清楚的。
公关和营销混为一谈,是处理不好公众关系的。
中国大型企业崛起的时间不长,一切为营销服务的“铭印”还没有消除。无论怎么强调公关的重要性,还是无法摆脱砸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立竿见影的营销思维。
所以,公关部门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负面舆情发生时当“消防队员”,平时就是给市场营销打下手、吹喇叭的“龙套角色”。殊不知,日常的绣花功夫不到位,临阵磨枪救不了火。
比如百度上一次史诗级公关危机“魏则西事件”,平时对关键词竞价排名的争议没有充分及时的公关运作,相关机制缺乏透明度,更没有和公众充分沟通合理调整。这些基础工作一点不做,负面舆情一爆炸,公关部门裸奔进场,谈何救火?硬钢舆论质疑,没这个底气。
没有日常建立和维护的信用基础,临时发多少公告、言辞多么恳切,都是苍白无力的。进退失据,临阵磨枪的贡献约等于没有。这种场景在中国大型企业的公关危机中反复出现,不是危机公关无能,而是缺乏长期运作准备的必然结果。
不是公关部门没人懂这个道理,而是营销压到一切的思维下,公关日常难有所作为。“魏则西事件”爆发之前,公关部门想要直面争议、正面沟通,营销部门肯定不答应。这要是影响了卖广告的业绩怎么行?反正负面舆情爆发,千夫所指、股价大跌的后果,“未能妥善处理舆情”的大锅又不用营销部门背……
公关部门日常跑龙套、遇事就背锅的边缘化,就成了璩静之流的舞台。跑龙套入戏深,“全员IP”的无效折腾能来事,主打个“向上管理”。遇事不能平事,但是在办公室里给媒体“扎小人”的夸张表演,能提供情绪价值,还是“向上管理”。这种业务水平能干到“公关一号位”,不是百度公关部门没能人,而是劣币驱逐良币闹小人。正经事干不了,不正经干事的“没事忙”脱颖而出,合情合理。
中国的媒体行业虽然有种种问题,但是也曾经历了黄金时代,也培育了一大批真正的人才。但是,这些真懂舆情、理解公众心理的媒体人才,没有在企业里真正发挥才能的空间。
中国的大企业还没有正确处理公共关系的意识。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痛点,疼了白疼。-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