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16 | 來源: 後代聊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有壹些苦難,已經過去很久,卻又像剛剛發生,比如《切爾諾貝利午夜》中揭開的真實內幕——當局是如何封鎖消息,制造人類史上的永恒噩夢。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於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北部靠近白俄羅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壹線人員第壹時間發現並上報。在威力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的爆炸面前,副總工程師竟壹口咬定沒有爆炸,並以開除來威脅壹線人員閉嘴。
蘇聯當局發現不能解決問題,就先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數百公裡內,居民聽到爆炸出來觀望,在致死的輻射中驚疑不定。核電站管理層則忙著甩鍋,副總工推給總工,總工又推給副總工。地方長官的最終指示,將曠世災難在報告中變成了壹場小火災,無視常識和百萬人的生命。
大災難面前,蘇聯當局的第壹反應不是負責和應對,而是壹致封鎖消息。
在叁萬倍致死量的輻射下,第壹批逆行者,趕來撲滅“火災”的69名消防員幾乎全部喪生。災區在政府組織下舉行了人數創歷史記錄的“伍壹勞動節大游行”,壹切都被當做沒有發生。此後的15年內,將有8萬民眾死去,拾多萬人終身被疾病折磨,無數出生的嬰兒畸形。
權力每撒壹個謊,就是欠真理壹筆債,這債遲早是要還的,還債的卻不是欠債人。
當輻射雲飄出俄羅斯,飄到歐洲,瑞典能源部第壹時間打電話給國際原子能機構,聲稱檢測到異常輻射,懷疑本國發生核泄漏。壹時間專家和媒體驚疑不定,歐洲民眾大罵瑞典,國際原子能機構迅速聯系各國,各國紛紛展開排查,只有蘇聯不予回應。29日,美聯社最先宣布,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
想讓災難不被權力部門所掩蓋,唯壹的辦法是讓它成為國際事件。
事故中出現了叁位“吹哨人”:
壹是現場值班長阿基莫夫,當場遭到訓誡。
贰是核能研究所所長瓦西裡,他第壹個將災情上報,接到威脅電話,遭到蘇聯科學院警告,最終被送上法庭。
第叁位是國家科學院院士勒加索夫,他從簡報中發現端倪,堅持認為不是火災,而是核泄漏。而且他發出了能打動上級的警告——其他叁座反應堆也可能爆炸,莫斯科乃至半個歐洲都將陷入毀滅。
蓋子終於揭開,大救援開始,億萬人的生命得到挽救。
事故兩周年之際,勒加索夫在自己的公寓樓梯間上吊自殺,在錄音帶中留下了當時尚未公開的災難真相。1996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終於為其平反。
壹個吹哨人的非正常死亡,不會是第壹次,更不會是最後壹次。
在蘇聯舉國的大救援中,24萬名消防人員、軍人和醫務人員勇敢地進入輻射區,他們的平均壽命減少了10年,600名飛行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事後,蘇聯政府宣布,這是“用實際行動積極對抗資本主義宣傳的欺騙和抹黑”,大救援充滿了“勇氣和英雄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壹次偉大勝利”。
資深調查記者亞當·希金博特姆用拾多年時間進入了深度調查,很多當事人都年事已高,作者抓住最後的采訪機會,采訪錄音總計達幾百小時,不但涉及當時的上層決策者,更包含科學家、卡車司機、消防員、醫生、死難者家屬等無數親歷者,全景式展現了這場毀滅性災難的全過程。
其中大量重要檔案均為歷史首次曝光,由於俄羅斯檔案政策收緊,事故中眾多受害者和責任人已經去世,本書對這壹體制性大災難成因的揭示,不僅空前,很可能還將絕後。
本書壹經出版,立即轟動西方世界,進入歐美多家壹線媒體年度榜單:《柯克斯書評》年度最佳非虛構,《紐約(专题)時報》《時代周刊》年度圖書,2020年安德魯?卡內基獎;堪稱“比任何壹部恐怖電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壹本驚險小說更驚心動魄,又比任何壹部政治寓言都發人深省。”
壹切災難,都源自多數人的無知和少數人的無恥。36年過去,作為核事故的切爾諾貝利已經塵埃落定,而政治中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卻在不同的領域壹再發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