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20 | 來源: 冷叔筆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種壓力不只是來源於父母長輩,在公司內部也會經常出現,常見的形式已婚上司以壹副過來人的口氣教育下屬,“早點結婚比較好”“眼光不要太高”“有了家庭,才有努力的動力”。
甚至在職務晉升上,未婚者也總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簽,而受到歧視。
最典型的壹個案例發生在東京都議會上,當時35歲的女議員鹽村文夏發言,提出要提高高齡產婦和非婚孕婦的福利,沒想到卻被台下男議員譏諷:“你趕快結婚不就行了嘛?”
而且發起嘲諷的不止壹個,整個會場嘲笑奚落聲此起彼伏,導致鹽村後續發言中幾度哽咽,近乎落淚。
最後因為輿論發酵,帶頭起哄的議員被迫道歉下台,但不過壹年就又成功復出。
東京都議會可不是什麼黑作坊小酒館,但壹群議員依然敢這麼堂而皇之地發表歧視言論,那可見得,壹般普通不婚族平時面臨的壓力有多大。
所以,逃避社會輿論的壓力,給父母壹個交代,實際成為了日本人結婚的重要外部推力。
在這個背景下,最大限度地確保了個人自由,同時又能提供已婚人士身份的友情婚,也就應運而生。
在友情婚姻中,夫妻雙方不發生關系,想要孩子就通過試管嬰兒等輔助手段。
雙方通過事前協商甚至可以不住在壹起,有夫妻就表示,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聚在壹起跟雙方父母吃壹頓飯,基本就是應付交差。
友情婚的夫妻在生活上相互幫助,但在經濟上又高度獨立,對第叁者也持開放的態度。
這種相處方式完全打破了傳統婚姻的規范,給了雙方不遜色於單身時期的自由,同時作為法律意義上的夫婦,又能獲得情感上的支撐。
應該說,對壹個不想結婚但又苦惱於外界壓力的人來說,友情婚看起來真是相當不錯。
然而,壹切真的就會如此美好嗎?
恐怕並非如此。
通過許多案例和婚介的官網介紹,我們可以發現,結婚之前,男女雙方需要就多項問題達成共識。
可問題是,婚姻是壹個長期生活的過程,根本不可能通過事前的約定,把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劃分得壹清贰楚,時間壹長,必然有矛盾和摩擦,而在缺乏愛情基礎的背景,如果處理分歧也是壹個大難題。
疫情期間就有這麼個例子,壹對友情婚夫婦平時會錯開作息時間很少見面。但是疫情期間他們不得不居家辦公,結果不到壹個星期他們就感到難以忍受,而選擇了離婚。
再比如,在養育後代上,夫妻更會發現,從女方懷孕的那壹刻開始,原來的自由自在和相互獨立都將大打折扣。
另外,盡管雙方沒有發生實際關系,在相處的過程中,心態上還是會發生變化,不可避免地對對方投入壹定感情,不管這個感情是什麼形式。
在NHK的訪談節目中,有壹位同性戀丈夫就承認,自己雖然對妻子沒有“浪漫”的沖動,但是依然希望自己能在對方心裡是重要的。
在這種微妙的情感影響下,友情婚真的能夠形成壹種穩定的結構嗎?從各個角度來看,恐怕都不大現實。-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