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24 | 来源: 谷雨数据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王京钟认为,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与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等多种客观因素相关。南方天气炎热,有利于加速代谢,而在天寒地冻的北方,人们更习惯于靠囤积热量来抵御寒冬,且户外运动的时间也大幅减少。
“北面南米”的饮食习惯也普遍被认为是导致这种肥胖差异的重要原因。2022年,《营养素》杂志的一项研究分析,以小麦为主的北方饮食模式会摄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更容易导致肥胖和高血压。
但事实上,狂炫碳水的不只有北方人。就拿早餐来说,在北方朋友为面条和煎饼果子折腰的时候,南方小伙伴也在为生煎米粉而疯狂。
论起肥胖原因,碳水化合物逃不开干系,但如果只把主食定性为“罪魁祸首”,多少有失偏颇。
02
爱碳水的中国人,其实一直在控碳
中国传统饮食模式一直是高碳水、低脂肪,以至于人们形成惯性,认为中国人的主食摄入量一直在红线之上。
这其实是一个“认知误区”,从数据来看,中国人吃的碳水化合物已经越来越少。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居民摄入的总能量和碳水量一直在下降。在1982年,中国居民每人每日摄入的总能量是2491.3千卡,碳水化合物为444.0克。到2015年,人均每日能量摄入下降到了2007.4千卡,碳水摄入量也降至266.7g,比起33年前几乎减半。
飞驰的科技让劳动量日益下降,人们所需要的卡路里也随之减少。而丰富的食物选择,则让蒸土豆煮地瓜等碳水从三餐主咖的位置撤下。与此同时,脂肪在饮食中的存在感逐渐增强。相比于九零年代,2015年中国居民每天吃下去脂肪增长了64.4%。
与肥胖人数一样,中国居民脂肪摄入的增长速度也排在全球前列。《柳叶刀》子刊一项1980年至2013年195个国家的营养素供应情况研究揭示,中国是全球脂肪贡献增幅最大的国家。
显然,中国居民的饮食正在朝着低碳水、高脂肪的方向趋近。在这场改变里,只有蛋白质稍显“可怜”,只维持在12%左右,与理想状态仍然隔着非常遥远的距离。这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偏好直接相关,根据《后疫情时代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20》显示,半数中国居民平均每天奶和奶制品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5%,蛋类和水产品摄入量也不及推荐量的2/3。
另外要明确的一点是,碳水并不是吃得越少越好。
2018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碳水摄入量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U型关联。当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在50-55%时,死亡风险降至最低。从目前中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来看,在碳水摄入这一块,可以算是稳稳的幸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