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28 | 來源: VOA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中華文明的特點之壹是非常重視家庭關系。在壹個上千年法治不彰的社會,文明賴以維系的基本要素之壹,即來自基於家庭親情關系所發展出來的壹系列觀念與規范。這樣的文明有其與鄉土社會的深厚關聯,因此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出現調整與大幅度改變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文明的調適與文明的潰敗是兩回事:前者發展出新的社會規范,使涉入相關社會關系的各方可以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相互信任和幫助;後者則是拋棄了原有規范,但發展出了相互傷害的社會互動狀態,也就是我上篇文章所說的“互害社會”。對於中國這樣壹個重視血緣、家庭、親情關系的社會,當疑忌、算計乃至仇恨、傷害到處滲透到親情領域時,這樣的社會潰敗還不算“大面積”嗎?即使說是“文明根基坍塌”,似乎也不為過吧?
我沒有美化傳統親情關系的意思;對巴金在《家》《春》《秋》和曹禺在《雷雨》裡所淋漓盡致地刻畫和揭露的傳統大家庭的黑暗,我這壹代人早就熟知。我要說的是,那正是傳統中國破產的年代,也是中華文明尋求更新的動力源泉之壹。將近壹百年之後,我們的民族在新生的路上走了多遠呢?為什麼更新遠遠跟不上潰敗的節奏呢?如果說是經濟低迷的原因,至少到最近幾年之前,這幾拾年來的中國經濟不是如日中天嗎?無論是社會潰敗還是經濟低迷,人們都不能討論其現象,更不要說分析其原因,尋求其救治,這背後的根源還不清楚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