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4 | 來源: 電動公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1年7月,叁菱電機被曝產品檢驗數據造假,且可能持續30年以上。叁菱電機社長杉山武史引咎辭職。
2021年,日本的兩家知名零部件制造商——曙光制動器和日立安斯泰莫因刹車和懸掛零部件數據造假而被揭露,到2023年,涉及問題產品的銷售量竟高達2億件,而問題的起始點同樣追溯到2000年前後。
更為嚴重的是,這壹造假現象不僅局限於汽車行業,還波及到航空、機電、核電站等多個領域,被卷入的日本企業多達258家,整個日本原材料供應體系幾乎全面崩潰。
日本汽車產業已深陷系統性造假泥潭,難以自拔。而諸多盛名在外的日本企業不斷“暴雷”,壹步步將曾經聞名全球的“日本制造”拉下神壇。
02 皇帝的新衣
不顧用戶安全,瘋狂地造假,而且還要“抱團式”的集體造假。對此種種,日本消費者們的“呐喊”非常清晰:“日本汽車的‘品質神話’已經成為過去的傳說”“這是日本的恥辱,信譽失墜”。
日本輿論不禁發問:企業還是這些企業,人還是這些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之多的“早已知悉”之下,仍有如此大規模的數據造假?
反思違規操作和造假丑聞的原因,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對此的解釋是:“為了迎合更多汽車消費者的需求,豐田也采取了市場全方位戰略擴張等戰略,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公司也將優先考慮新車的開發周期和效率生產。但是,擴張戰略會導致極少數的短視行為,作為公司壹直堅守的生產價值觀,正在動搖。”
大發工業公司則表示,是“工作時間表過於緊張和僵化,造成極大壓力”“現場過度擔責,管理層缺少參與”“管理層只注重短期發展,對違規問題視而不見”等。
果真如此嗎?
深入分析日本汽車產業的造假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造假行為均始於2000年前後,那時日本汽車產業已難以進壹步壓低成本,不在檢測數據上做文章的話將逐步失去市場競爭力。
20世紀70年代,日本汽車業的黃金時期,憑借價格低廉、節油、耐用的特性,在歐美主導的全球汽車市場中占據壹席之地,日系車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然而,隨著1985年廣場協議的簽訂,美國對日本實施大規模經濟收割,與此同時,歐美汽車產業也開始重視成本控制,日本汽車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
與此同時,自80年代起,中國開始承接大量外資汽車產業鏈轉移,中國汽車工業逐步崛起,加劇了日本汽車產業的競爭壓力。
面對這種局面,日本汽車制造商要求其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商每年降低報價。當利潤還能維持時,壓力尚可應對,但隨著利潤的持續下降,產業鏈上的企業開始感到壓力山大。
為了維持價格競爭力,日本車企不斷壓縮成本,然而這種做法終有極限。不幸的是,到了2000年前後,汽車制造成本幾乎已經無法再降。
正常情況下,面對這種挑戰,工業產業可以通過技術迭代或產業升級重組來尋找出路,然而,日本選擇了壹條捷徑——偽造數據。
造假能大幅提升公司的營收和利潤,以汽車原料鋼鐵為例,頂級鋼材雖然利潤較高,但對工藝也有壹定要求,因此良品率都不算高。
根據要求,質量不合格的產品要作廢,然後回爐重煉,這會消耗大量的人工、時間,以及成本。但只要改壹改數據,大部分檢測結果不達標,短時間不會被客戶發現的產品推出市場,大多數客戶其實很難察覺。
2018 年,日本神戶制鋼被實錘造假,他們的造假情況,基本就是如上所述,他們還表示,造假有時是“出於 KPI 無法完成的壓力”。
這種選擇背後,或許與日本企業的文化和管理哲學密切相關。
日本企業的“論資排輩”制度使得領導層普遍年紀較大,缺乏新鮮血液和創新思維,加上內部條塊分割、組織機制相對固化,總部與基層明顯割裂,各基層單位更看重自身局部利益,這導致了企業決策層思想日益僵化,對下屬提出的難以實現的目標采取強制性要求,基層員工面對無法完成的任務,最終選擇通過偽造數據來應對。
比如,日產汽車公司數據造假的調查報告中就提到,相關工廠長期使用無資質的質檢員,每次國土交通省進行定期審查時,工廠負責人就將這些人撤下生產線。總公司也難以了解工廠實際情況。-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