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4 | 來源: 歐亞高鐵站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海軍也是在兩洋艦隊的基礎上,逐漸擴張為世界頂級海上力量。當然,在如今在鐵運廢弛的情況下,巴拿馬運河更顯得至關重要。若是美國內循環的控制性工程巴拿馬運河掌握在他人手中,亦或者受到威脅,那是絕對不允許的!譬如,美國在1989年時就曾讓不聽話的諾列加政權感受過“民主的鐵拳”。壹支海上力量,同時保衛著內外雙循環的貿易路線,相當於壹個人把兩份事兒都幹了,想想還是挺有性價比的。“國會老爺,快給海軍大人們打錢,唉喲,還有肆等人,差點給忘了......”
與此同時,“經略兩洋”成了美國不得不做的地緣戰略選擇。這看上去很武德充沛,但卻體現了美國地緣政策彈性空間低的特點。巴拿馬運河之於美國乃核心利益,簡直就是不可觸碰之“禁臠”,其他勢力若敢越雷池半步,壹碰就炸。
具體體現在,但凡兩洋中有其他不受控國家或勢力的海軍崛起,美國立馬神經繃緊,幾乎是本能的進入爭鋒相對的狀態。
這也讓超級大國背上了巨大的負擔,尤其是在工業實力趨於弱化的背景下。
與美國的“海運線即是內循環生命線”有著類似情況的還有日本。
在本州、肆國、九州叁大島之間的瀨戶內海與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諸多海灣,組成了壹條寬廣的水上經濟動脈,激活了沿岸各個節點,形成了壹張圍繞內海的經濟網絡。壹半的日本人居中在這個網絡中便是這條水上動脈的最好證明。
(人口數據顯示:目前超過壹半的日本居民,生活在從瀨戶內海到東京灣這片臨海區域)
日本沿海運輸網絡,既在安全時期保證了內外循環運輸的低成本和相對效率,又在動蕩時構成了壹道水上防御帶,使得試圖登島的力量不得不花大力氣興建水軍,如此保護了日本多次化險為夷。直到來自1854年北美的海上力量再次前來叩關。島民的統治者這次看到的,不僅是黑船的堅船利炮,而是已經安裝蒸汽機明輪的美國艦隊橫行於海岸和內海,能以機動性和攻擊力優勢隨時阻斷日本內貿的能力。若內循環貿易被斷,縱使再熱血,也只能餓著肚子當“最後的武士”。隨後日本統治者便無奈地簽訂不平等條約“國門開放”了。道光帝表示“這情形為熟啊!當年就是洋人們打到了揚州,斷了朕的運河。”此後的近代,日本之所以發展較快,壹定程度上也得益於水運的助力。在那個還沒有流行“躬匠精神”的年代,勞動力工資低,內貿運輸低成本組成了日本產品高性價比的兩大法寶,助力“日本制造”大殺肆方,奠定了它成為發達經濟體的基礎。
(此前美國人屢次叩關未果,但1854年來的黑船卻與往常有本質不同,此次佩裡艦隊中安裝了明輪的戰艦在蒸汽機的助力下無需風力亦可來去自如,逆天的機動性讓自詡海軍戰力還行的幕府統治者喪失了較勁的勇氣。在日本人的記錄畫作中重點突出了此新型戰艦,由此可見受震撼之強烈。此後的壹個世紀內,日本也將發展海軍定為軍備優先方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