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6 | 来源: 《星空下的对话》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02
“四无”的中国学生
没有目标的学生,无欲无求,选择躺平。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追踪调查了30万中小学生,发现普遍存在“四无”现象,即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这个实验是用来模拟和预测人类的未来。
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养着许多小白鼠,每天都有人喂食物、打扫卫生,理想的情况是他们会无忧无虑地繁衍下去。
但是结果却出乎科学家意料,小白鼠们繁殖到第五、六代的时候,就全部灭绝了。即使多次调整变量和控制因素,小白鼠都逃不过灭绝的结局。
科学家发现,最后两代小白鼠呈现的状态就是“无欲无求”,它们不愿意社交,没有领地意识,对异性小鼠没有兴趣,对抚育后代也无动于衷。
主导这项实验的科学家约翰·卡尔宏也将这个老鼠种群的命运,视为人类最终命运的隐喻。
他得出的结论是,物种在没有生存压力和挑战的环境下,会慢慢感受不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一定会不可避免地灭亡。
这个实验看起来非常吓人,尤其是和生活中一些“躺平”现象对照时更令人感到悲观。
越来越多孩子变得社恐,丧失社交技能,对人和外面的世界漠视,对待一切事物没有动力没有热情,终日以手机电脑为伴。
“摆烂”和“躺平”成为一些学生所谓的价值观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任俊教授发现,孩子习得性无助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失去掌控感。
很多孩子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或者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他们对于自己时间、目标、梦想失去掌控。
他们知道,即使自己有意见也不被重视,有想法也不被允许,渐渐地他们就选择了不主动支配自己的生活。
03
不敢折腾的中国孩子
张朝阳是一个很会折腾的人,作为一个学物理出身的学霸,他半路出家扎进互联网行业,为中国互联网迈出了第一步。
1981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198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系博士学位。
可以说他的学习生涯一路顺风顺水,是一个标准学霸的模板。
在大学期间,张朝阳接触到了互联网,并且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的未来。
成为中国互联网门户第一人后,他还尝试进军演艺圈,参加《天天向上》,在电影《煎饼侠》中本色出演。
经历了一场与抑郁症的斗争后,张朝阳化身物理博主,在搜狐搞起了物理科普直播。
在一次采访中,张朝阳也提到,他在国外看到很多西方人一辈子都在折腾。
他认为,我们的生存不是为了简单地获取物质,很多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要赚很多钱,过奢华的生活,这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在他看来,人可以自己去定义自己的年龄,不论多大年纪,处于什么人生阶段,都要活到老折腾到老。
但是中国孩子总是被教育要循规蹈矩,从记事开始就要接受填鸭式教育,过着追求标准答案的一生。
从小学到初高中,每一个都是关键的阶段,不容出错。毕业以后,中国人好像一生都泡在水里,做梦都想着考研、考编、考公上岸。
除了刷题和考试,不想再做别的开发兴趣爱好的事情。
每个人都像一具上紧了发条,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设定好的考试人生走下去。
按部就班的要求让中国孩子过早失去奋斗的动力,消磨了热血,也养成了路径依赖的习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