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6 | 来源: 《星空下的对话》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另一方面社会给我们容错的机会并不多,甚至不能容下小孩生病不用写作业这样的小事。
出生三个月时少练一次翻身,这辈子可能就没机会考上清北了;工作时三个月的空窗期就会被HR判“死刑”。
如果选择了离经叛道的发展路径,不仅要接受别人审视的目光,还要承受未知的结果。
整个社会风向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不折腾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可以让你一定不失败。
这也就是为什么年轻人热衷考公考编,考进去不会让你致富,但一定可以保证你的饭碗。
但是如果去折腾去创业呢?十死九生。
04
被未来绑架的中国孩子
未来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每个中国孩子的头顶上。
我们拼尽全力学习,牺牲掉一切玩乐和休息的时间,就是为了让这把剑以后不要砍下来。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者亲口说过这样的话:
经济不好,要好好学习才能赚到钱;
阶层固化,更要好好学习才能突破阶层;
AI崛起,不好好学习就要被替代了;
...
虽然很难说清楚这些事情将会对我们有什么具体影响,也不知道学习是不是真的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但是每个人都怕潮水褪去,只有自己在裸泳,所以只好不停地内卷,变得越来越焦虑。
家长恐吓孩子,孩子恐吓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都活在即将被未来淘汰、取代的噩梦中。
考不上985就是天大的事情,中考被分流,这辈子就没指望了,多少孩子在这样的恐吓变得抑郁。
相比于几十年前,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确实增加了。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思考未来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高估他们将来遇到的问题,另一种是过分低估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所以很多人会感到未来遇到的难题和考验一定会更加严峻,无法用当下的能力和智慧去应对,从而产生恐惧感引发焦虑。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医生阿兰·布拉克尼耶的著作《被虚构的焦虑:如何与真实的世界产生共鸣》将这种焦虑概括为“未来忧郁症”。
在书中,她给出了应对未来忧郁症,积极探索未来,缓解焦虑的5个措施:
1.每日思考未来:保持积极的思考,接受并思考未来不确定性,避免否认现实。
2.保持好奇心:好奇心和了解的渴望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励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对未来的控制感。
3.赋予生活意义:理解生命价值,在任何环境下,甚至是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命都具有潜在的意义。
4.了解自己的情绪与舒适区:理解个人情绪,寻找情绪舒适区,避免陷入负面体验循环,通过认知情绪,更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感。
5.增加大自然接触与体育活动:大自然提供心灵慰藉,体育活动通过成就感和对某种运动的掌握让人拥有更好的自信,能够舒缓压力和抑郁。
对未来恐惧的实质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以及对未来没有目标感。
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后浪的人依靠的绝不是考试成绩,而在于是否找到并践行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年轻人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按照你的价值观坚定、主动、积极地生活和工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