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6 | 来源: 倪刃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所以保持好跟洋人的关系,才能避免洋人来真的,将大清政权灭了。因为洋人够强也够狠,他们一旦来真的,大清哪里架得住。
而义和团就不同了,这些奴才虽然看起来有利于大清,是排斥洋人、捍卫大清的,但实际上却更要提防。毕竟洋人还需要大清做代理人,但义和团如果做大,可就要真正威胁到慈禧的政权了。
所以对义和团,可以利用其排斥西方一切的心理,将其作为和洋人叫板的砝码;但奴才就是奴才,他们本质上是不会得到善待的。
这就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核心要义。保政权这个目标,远大于清国的尊严。
所以,慈禧一边靠着义和团煽动反西方情绪,以满足民众;但一边还要提防义和团,同时向西方求饶。
那么“宁予友邦,不与家奴”这话又从何而来?
虽然这话不是出自慈禧之口,但还是出自大清政权。
清末有个保守派大臣叫刚毅,此人是坚决反对维新变法,在变法期间干了许多反对的事情,甚至一度提议废黜光绪帝,因为光绪帝支持维新改革。
这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嘴上说得比谁都好听。他说过:“居官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为主”,表现出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廉洁的官员。
我就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反对变革、倾向保守的官员,一般都会标榜自己很清廉。但这些人在背地里,往往都是腐败至极的人渣。
推广开来,我发现凡是嘴上挂着“爱国”、“大局”这种词儿的,也普遍是体制内最善于钻营的。
这个刚毅就是如此,他去南方督办税务返回北京,竟带着搜刮所得的数千箱金银珠宝。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记载:“大学士刚毅尝语人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改革让汉人得到好处,而他们满人会受害。他宁愿将自己的家产送给朋友,也不愿意分给自家的家奴。
汉人,在那个语境下其实就是普罗大众;满人,则实指权贵。
传来传去,这话就变成了:“宁予友邦,不赠家奴”。
不过意思还是一样的,就是:我他妈的宁可花奴才们上供的民脂民膏去讨好外人,也不要让你们这些奴才过得舒服!
慈禧说那话是为了保政权,刚毅说这话,又是什么原因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