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7 | 來源: 數字力場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之前OpenAI就宣布將啟動「造芯」,山姆·奧特曼表示「建設大規模的AI基礎設施和有彈性的供應鏈對於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創業公司Groq還推出LPU芯片,宣稱其產品在處理大模型推理任務時具備替代GPU的能力,性能提升可高達約20倍;英偉達最強競爭對手AMD更是亮出了旗下最強AI芯片——銳龍AI300系列,跟英偉達的A100系列競爭。
但就算性能能追上,英偉達的核心壁壘CUDA建立的軟件開發與生態系統,也不是其他芯片廠商短期內能企及的——這是英偉達王牌中的王牌。
繁榮的軟件開發平台,強化了英偉達在「冪次分布定律」中強者愈強的地位。這就導致,科技巨頭們想戒掉英偉達AI芯片難上加難。
更何況,別人在追趕英偉達時,英偉達也在不斷進化。
幾天前,黃仁勳宣布,目前專為支持新壹代AI設計的世界上最大的Blackwell芯片平台正式投產,在短短八年內,Blackwell帶動人工智能浮點運算能力提升了1000倍。2025年英偉達將要推出Blackwell Ultra芯片,英偉達芯片還將「壹年壹上新」。
這相當於是說,全班學生都想追趕學神,可學神也很用功,本來差了叁肆拾分,大家壹卷,分差有增無減。
身位優勢決定了,雖然追趕者很多,但英偉達在挺長時間內都會是遙遙領先級的存在。
04
硬實力是「錦」,全球市場裡的單個市場是「花」,當錦上添花中的「錦」夠厚、「花」夠多時,少添那麼幾朵花,也就不是太要緊的事了。
也因如此,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局部折戟」,卻不影響英偉達市值增長神話的繼續——現在的英偉達已創造了市值「叁級跳」的用時記錄:從市值首次破1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再到3萬億美元,微軟用了6年,蘋果用了近4年,英偉達呢,只用了1年。
2023年5月30日,英偉達市值首次破1萬億美元;2024年2月30日,首次破2萬億美元;2024年6月5日,首次破3萬億美元。
資本市場對英偉達的投票,既是基於英偉達的當下業績,也是看重英偉達的未來前景。
從當下業績看,英偉達業績遠超預期已經成了華爾街的新預期。
在最新公布的2025財年第壹季度財報中,英偉達實現了260億美元的驚人營收,同比增長高達262%;淨利潤更是達到148.8億美元,同比飆升628%。
▲英偉達2023年的利潤情況,在幾大芯片巨頭中壹騎絕塵。圖片來源:財經拾壹人。
雖然丟了很多中國客戶的訂單,但英偉達的苦惱本就是:供遠不應求。在AI熱潮帶動下,采取「設計環節自研+制造環節承包」策略的英偉達困在了產能不足裡,科技巨頭們排隊幾個月才能拿到貨是常有的情況。
當需求太火爆,少些訂單對英偉達業績的影響也會被削弱。再加上其他芯片在中國市場對英偉達芯片的替代是個長期過程,影響更是會被看低。
故而,英偉達中國市場營收跌跌跌跟整體業績漲漲漲同時發生。在供應上的不足,在中國市場的萎縮,兩者都是英偉達要著急的問題,但相形之下,前者比後者更緊迫。
從未來前景看,英偉達發布公司新半導體技術路線圖後,市場看好的是它將鞏固優勢,而非削弱優勢。
從這幾年業績對照看,英偉達把英特爾等芯片巨頭的市場份額也蠶食得差不多了。
漸失中國市場當然對英偉達不利,但英偉達也在著眼未來在全球市場擴大需求面。
有人說英偉達透支了下個拾年,但黃仁勳顯然不接受,在今年2月的2024世界政府峰會上,黃仁勳就推銷起了「主權AI」的概念:呼吁各國投資人工智能基礎設置,在本地語言、用戶習慣的基礎上,建立最適合本土用戶的AI生態系統。-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