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08 | 來源: 真實人物采訪 | 有4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移民故事 | 字體: 小 中 大
父親在他40歲之前,做過很多行業,不過沒有壹個是成功的。直到1997年,跟朋友合伙開辦了壹個工廠,才有了起色。
沒過多久,合伙人受不了辛苦,退出了,爸爸堅持了下來。後來,他更是跳出外公的工廠,到外面自己租了廠房。
(悉尼歌劇院)
他從40歲打拼到50歲,這10年也是我從10歲到20歲的整個青春期。我見證了父親事業的蒸蒸日上。家裡的條件也好起來,我那時候讀初中,沒人有手機,我就有了。家裡電器也都有。
爸媽壹直忙於打拼事業,加上我小時候經常被揍,使我整個青春期也進入了叛逆期。
長達6年的時間,我跟父親幾乎沒有說過壹句話,每天他不理我,我也不理他。
沉迷於網絡游戲的我,天天玩游戲,打籃球,直到高中畢業了,才想到我好像什麼都不會。
我就考慮得學個技能,這才硬著頭皮去跟爸爸商量。結果,爸爸直接把我送到了,當年他在深圳打工的工廠。
經過兩年的歷練後,2009年,我接手家業,幫忙管理企業。我爸創業做了10年,我也做了10年。
雖然這些年壹直在打拼,但從未停下爸爸對他目標之壹的鋪墊。
(女兒在澳洲)
他始終告誡我們,家族的發展和子孫後代的擴張,要像蒲公英壹樣,飄向全世界,在哪個角落都能很好地成長,開花結果。
2013年,我們開啟了我們家族蒲公英計劃的第壹步,將弟弟送往美國讀書。
當時希望弟弟壹年後回來,結果他壹去就是11年。他壹個人單槍匹馬闖蕩,直到現在。
如今,弟弟壹家跟媽媽在美國洛杉磯生活。
他剛到美國,住在寄宿家庭裡,邊學英語邊適應。英語水平提高後,就進入了社區大學,之後繼續深造碩士研究生。
在他讀書的那幾年,學費生活費,都是我經營工廠給他的。每次匯款,看到那個匯率就肉疼,賺人民幣花美元還是有差距的。
雖然我們分開離得很遠,但我們經常視頻,所以距離並沒有疏遠我們的親情。
有了他的第壹步後,我們家族加快了腳步。
那會兒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我們那兒刮起了赴美生子的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