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3 | 来源: 格隆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就好像如果能买到最先进的芯片、卡脖子问题解决了,国内大厂有了足够的算力,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真的是这样吗?
真的不是这样!
芯片是什么?它依然是“技”,是理论的产物,是在有创新的人文氛围中自然而然、必然会产生的一种产品。
为什么,直到意识到被卡脖子了,才想着要去自研芯片?
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
不论是一百多年前、还是过去几十年、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只想着抄答案,而不去关注产生答案的这个过程。
只要我们仍然困于这种逻辑错误中,就永远会在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
如果走不出去,说实在的,就算现在解决了被卡脖子的芯片技术,我们真的能跟上AI时代的浪潮吗?
这不是灭自己志气、长别人威风,客观陈述下事实。
“有了足够多的算力,就能训练出最先进的AI,甚至还能实现反超。”
这种观点的搞笑程度,就相当于我烧足够多的柴,就能把飞船推上太空一样。
就是这么滑稽。
就算你烧柴的能源比火箭多一万倍又怎么样?全部都是无效功。
在GPT真正成功之前,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团队有过做大模型的想法。
而OpenAI是2015年成立的,你能说大家没听说过这种方向吗?
肯定都是知道的,但如果不看到实际的利益,是没人愿意去做的。
于是你能看到,从无人无津倒突然爆火,在最基本的算力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市场上突然出现了“百模大战”的混沌场面。
要么不搞,要么扎堆去搞。
搞得好不好呢?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4年初,国内已有243家AI大模型。
其中,通用模型39个,行业类的金融模型25个,工业模型23个,科研17个,医学13个,教育13个。
印象中,每当某个大模型出来,该公司必拿GPT3.5或者4对标,宣称在某些方面“不落下风”,有的号称在参数更少的情况下性能相当,有的甚至宣称“全面领先”。
实际上体验过的都清楚,差距真的很大,离3.5都还有很大差距。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永远是一个模仿的角色,而且模仿得很死板。
为什么会这样?-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