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3 | 来源: 格隆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训练大模型,不仅需要算力、算法和数据这些能够用价值衡量的东西,还有一个关键点很多人都忽视了:以什么为指导。
AI大模型是模仿人脑的,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婴儿。
在各种物质条件都充足的情况下,你要怎么去教他,才能让他往正确的方向成长?
AI是强大的工具而不是人,你以普世价值去引导训练他,他才能健康而全面成长;若以XX主义、让他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那你最后得到的,要么是个怪物、要么是个低能儿。
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只能说是可能。
最后会造成什么结果?自己的大模型能用、但用得不爽,我们还是得花钱去用别人的大模型。
要是别人不给中国IP用户使用怎么办?又是卡脖子。
然后,我们很可能再经历一次今天的轮回。
所以无论是宏观还是个人层面,在AI时代,在生产力大爆发的时代,在规模优势越来越不吃香的年代,在人口红利越来越稀薄的年代。
我们最需要突破的,是认知的问题。
只有认知的逻辑改进了,才有可能在未来更长的时间维度中,不再出现所谓的“卡脖子”问题。
03尾声
以上所说的,不带有任何恶意。
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不是去评判对不对。
这是现实,我们需要正视差距。
当然,也没必要盲目悲观。
就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底层技术一样是别人的,但中国市场依然涌现出微信、支付宝、抖音、TikTok等杀手级C端应用。
你可以质疑他们有抄袭之嫌,但没人能否定它们的成功。
回到现在,如果说AI目前还处于发芽的阶段,那么国内公司真正的机会,至少要等到开花结果阶段。
等国内大模型继续爬坡,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国内还会再次蹦出一堆C端爆款,再像如今的Tik Tok那样席卷全球。
AI的0-1要看America, 1-10则要看China。
西方市场更擅长创造工具,东方市场更擅长利用工具。
这不是讽刺,也不是吹谁贬谁。
只是比较难受的是,等再下一轮变革出现时:我们依然要等对方先0-1,然后再去尝试1-10。
每个国家、每个市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特长,我认为是可以客观看待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