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3 | 来源: RFA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最大的变化在于购买群体不一样了。就像我前面说的,在像我这样疫情前离开中国的人的固有印象里,买彩票的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但现在的彩票购买主力却成了95后00后们。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江苏省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今年24岁的王小姐,最近一次就花了4800元买了8本刮刮乐,她表示“开完所有只中了1000多,亏了3000多块”。据她自述,2023年“入坑”的时候就抱着“刮着玩”的心态,偶尔开几张“给生活添个彩头。结果越来越”情绪上头”。有咖啡馆也开起了彩票兼营店,还在挂出一条诱人标语:“喝出百万人生。”这的确切中了时下中国年轻人的痛点:一边靠买彩票实现暴富梦想,一边靠喝咖啡为打工充值信仰。购买刮刮乐已经融入了很多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很多人下班逛街或者上班摸鱼遛弯的目的地直接变成了彩票站。他们可能只买一杯仅售18块钱的冰美式,却顺手再买下600块一本的刮刮乐。
 能融入日常,和刮刮乐无需动脑有直接关系。在更为传统的数字型彩票游戏里,老彩民们可能会坚持守号、统计概率,但刮刮乐更像是一种体验性消费,它的学习成本很低,兑奖也无需等待,不过是一款纯靠运气的致富游戏。很多人只是觉得,这是一种即开即得、简单解压的生活方式而已。有人说,那种花10块钱、买下一分钟虔诚的感觉,给人心灵的抚慰作用不异于去一趟寺庙,成本还更低,简直称得上“移动的雍和宫”。这里补充一句:北京的雍和宫这几年香火旺到吓人,但几乎没人去求早生贵子或者美好姻缘了,全是祈求“考公上岸”“发大财”之类的。
 在这个万物皆可直播的时代,这样的需求甚至催生了互联网上大量的“刮刮乐博主”。看别人中奖或者赔钱,看客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廉价的情绪抚慰。一位运气不佳的主播刮了40多本,只有两次中奖回本,反而让看客们更乐呵了。据他所说,“热度高的全是没中奖的”——对于看客来讲,自己的失败固然让人难过,但还是网友的成功更令人揪心。 
 互联网上的“刮刮乐博主”
 熟悉赌博的人都知道,哪怕是“刮刮乐”这种看起来最简单的博彩,喊着“小赌怡情”杀进去的人也并非不在意输赢。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人因为买刮刮乐背上重债,沦为名副其实的赌狗。而“刮刮乐上瘾求戒断”已经成为简中互联网上一个讨论热度颇高的话题,有人提议“管住自己一天刮一格”,有人建议“厌恶疗法”“一次性刮到手酸”。当然也有一些“人间清醒”的人直言不讳地说“看开点吧,毕竟是打工人唯一的致富机会了”。
 是的,买彩票的年轻人们大部分并不把自己跟那些玩地下六合彩或者算乐透数字的老牌“赌狗”们视为同类。大部分玩刮刮乐的人都声称“没想着中大奖”,“就是爽一下赚点情绪价值”,“本质上跟看电影没啥区别”。但实际上各路媒体上的专家们都看出了事情的本质: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经济越来越低迷、未来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倾向于“投机”。因为赚钱难,大家采取花钱买一个梦。行为经济学家早有定论:驱动人们买彩票的,是贫穷的感觉。人们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在焦虑的驱使下放弃思考,退回到本能和直觉的掌控之中,这种时候往往就会“赌一把”。
 虽然“刮刮乐”的返奖率明确宣布只有65%,也就是从统计学上看,“投资”在这上头你就有35%的本金损失。而且按照大数定律,你买得越多就越接近这一分布。如果站在财务分析的角度,这玩意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视为一种“理财”。但买彩票的人心里算得却是另一套逻辑:我丢进去的钱一般总能收回来六七成,然后我还有大赚一笔的可能性,何乐而不为。这里补充说一下,刮刮乐的单次奖金最多只有30万,其实达不到“一夜暴富”的程度。对于“事业没前途,人生没奔头”的当代年轻人来说,的确是一点小小的“正面期待”。如果放在我刚工作那个年代,别说教大家“不如意是你不努力”的成功学导师了,就连各种教导你要“跟时间做朋友”的理财专家也要大摇其头。但现在,这茬还是最好甭提了,中国当下还有啥能投资的,先不说95后00后们能不能投资得起?股市大家都知道,那是个老千横行的真赌场。房子作为中国人几十年的信仰也玩完了。现在这种经济行情下,大家也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投资的,利率1个多点点长期国债都能让手里有钱的阿姨大妈们一抢而空。年轻人不得不拿钱去投资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致富希望,又有什么可指摘的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