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5 | 來源: VOA | 有1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也認為,美國目前針對中國的小銀行采取的行動是不夠的。
“中國的銀行確實壹直小心謹慎,避免成為贰級制裁的對象。但這種謹慎的壹部分是設立空殼金融公司,讓它們冒被制裁的風險,而實體銀行則保持清白。在主要金融機構受到制裁之前,中國將像它與朝鮮那樣規避與俄羅斯相關的限制,”他通過電郵對美國之音說。
柒國集團國家應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措施會有不同
擔任過負責國際經濟事務國務次卿的古德曼說,即使在那些認為中國對綠色能源產業提供補貼的最終結果是生產出優質、廉價的產品,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人當中也有人認為,中國對這些關鍵技術的大規模補貼可能會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當然也會損害到美國的工人。在他看來,柒國集團國家對產能過剩問題的擔憂是真實存在的,而不僅僅是誇張或政治性的。
但他說,柒國集團內部,甚至包括美國在內的壹些政府內部,在如何應對這壹問題的具體補救措施和策略可上能存在更多的分歧。他說,拜登政府上個月對中國的電動汽車等產品征收高關稅引發了相當激烈的辯論;歐盟內部對它決定提高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的關稅是否是正確的做法也有辯論。他猜測,柒國集團國家在應對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上會有不同的做法。
“在這兩個地方(美國與歐盟),繼續與中國保持接觸都有重大利害關系,都不想走得太遠,以至於切斷(與中國的)貿易,或者走到你所提到的保護主義或陷入貿易戰的問題。你知道,它們也存在這方面的擔憂,”古德曼說。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史劍道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導致了產能過剩問題的長期存在,因此難辭其咎。
他說:“中國經濟刻意建立的這種結構,即國有部門無論如何都不會萎縮,實質上保證了產能過剩。問題只是產能過剩最嚴重的地方在哪裡。”
盡管如此,外交關系協會的古德曼說,鑒於中國以往對那些讓它不滿的國家所做出的不是那麼微妙的反應,我們可能會看到中國對柒國集團針對其產能過剩問題采取的行動做出某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回應。
“他們曾經對柒國集團的大部分國家和其他許多國家使用這種非正式的經濟脅迫手段。所以我預計可能會有某種損害柒國集團國家商業利益的回應,”他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