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7 | 來源: 谷雨星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大家好,我是玉瑩。
今天是父親節,先祝所有認真努力為家庭付出的爸爸們節日快樂!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姆認為,跟母親孕育生命的無條件之愛比起來,父愛的愛是有條件的愛:
「和母親代表著容納、情感、內部世界不同,父親代表外部世界,及其秩序。」父愛如山,有壓迫,卻充滿著深厚的力量。
■這本書享譽全球,評分高達9分,成為後續研究的來源。
但就像今天冷清清的父親節壹樣,父愛總是充滿著缺席。
前段時間,壹個很奇怪的詞語從短視頻平台火出了圈——「嗲子文學」:極度渴望得到父親的認可,但好像又隔著壹層屏障,「父子如君臣,伴父如伴虎」。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有兩次分離,壹次是與母體的分離,壹次是與父親的精神分離。
那麼,跟母愛不同的父愛,如何影響孩子?在孩子成人的兩次分化中,什麼才是「足夠好的父親」呢?
*文末有父親節電影推薦,別忘了領。
「父愛饑渴」
先做壹個簡單的心理測試:
在成長過程中,你是否有時候急切需要壹位導師,在關鍵時刻為自己指點迷津,甚至保護自己?
如果是的話,TA是否通常以壹種「男性長者」的形象出現在你腦海?
這就是被保護、被陪伴、被指導的父職需求,在壹個人身上的再現。那些從嬰幼兒時期、童年時期、青春期等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滿足過的需求,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也會重復再現,提示著缺失。
「父愛饑渴」是壹個心理學名詞,早在1980年,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家J.M. Herzog就提出了父愛饑渴(Father Hunger),在後來專門探討父愛饑渴的專著中,他這樣解釋父親在孩子養育過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親參與孩子成長的方式,提供了壹種充滿興奮的經驗,即作為必要的腳手架讓孩子發展出自我意識,以及作為孩子未來創傷的潛在緩沖。
父親如此重要,但他為什麼不在場呢?在提供心理咨詢師們的壹線分析之前,我先給大家提供幾組數據:
1994年,根據壹項研究顯示,美國的父親每天和孩子在壹起的時間平均為7分鍾。
到了2012年,另壹項針對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1個西方發達國家的研究顯示,現代社會的父親們花了更多時間和孩子在壹起——平均每天的時間約1小時。
我試著查找壹些中國父親陪伴孩子的研究,發現壹無所獲(如果有人知道麻煩評論區分享壹下,謝謝)。
在搜索到的中國家庭陪伴研究中,《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還是將「父母」作為混合整體;《996城市兒童報告》也是如此,近肆成996家長平均每天陪伴孩子時長不足兩小時。
誰知道其中父親又占了多久呢?
在接診到無數攜帶「父愛饑渴」長大的孩子之後,臨床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家們通過治療病人發現:
「不在場的父親」居然是壹種代際傳承。
如果壹個男性無法為孩子提供父職,很大程度上因為在他被養育過程中,父親也是缺席的。
和文化中認為「母性」是天然的不同,壹個男人要通過學習和培養,才能獲得「父性」,也就是成為壹個負責任的父親。
舉例來說,和母子壹體的母親相比,父親會有壹種嫉妒和失落的感覺,因為他無法從身體上真正感受孕育壹個孩子是什麼滋味,他不會孕吐,不會腰酸背痛,更不會經歷生育之苦,但這絕不是壹種「幸免」——
如果壹個父親無法「創造性」地學習父職,他絕不可能借由責任產生父性。
父職是可以創造性地具體化的,比如為孩子做壹個搖籃、壹個小床,或者記錄孩子孕期的成長,甚至為即將到來的孩子寫故事、詩歌等等,這些參與的行為本身就會讓壹個成年男性,感受到何為父親,何為父親對孩子的責任。
相反,壹個缺少父性學習過程的男性,也是壹個不能為孩子提供從TA出生開始所需要的被保護、被供養、被指導等壹系列父親職能的「巨嬰」男性。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父親
每個人都需要父親的養育、守護、指導,不過在J.M. Herzog的研究中,父親缺席造成「父親饑餓」的孩子,男孩比女孩要多很多。
J.M. Herzog是哈佛醫學院心理治療專業的教授,同時也是兒童心理治療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學家。
在他的研究著作Father Hunger: Explorations with adults and children中,他對比了170個經歷了「父親饑餓」的孩子,並把他們按年齡分為叁組:18-28個月,36-60個月,60-84個月。
他發現前兩個組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男孩,第叁組中男孩女孩各半,即男孩更多在低齡階段遭遇父愛饑渴。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比例呢?
他分析孩子們的夢境,觀察他們玩耍時的行為,和他們壹起角色扮演、互動溝通,他發現關於父親的「喪失」在孩子身上的表現是多種多樣的。
而對於男孩們來說則有壹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所做的噩夢。
在代表著潛意識的夢境中,充滿了暴力、被打、威脅、受傷、殺戮等情節,揮之不去的是恐懼、擔憂、抑郁等情緒,他們在極度絕望的夢境中,等待壹位保護者、救援者的出現。
J.M. Herzog分析到,對於男孩來說,從出生開始他們就有著更多的攻擊性天賦,如何通過指導管理自己的攻擊性是他們成長的重要課題,因此他們需要父親的榜樣和指導作用,更甚於女孩。
如果這個「導師」不在場呢?
在J.M. Herzog的來訪者中有壹位叫做Micheal的男孩,在間距長達17年的兩個相似夢境中,絕望的境地、被威脅的感受依然在夢裡,他等待的救援者從未出現過。
壹個孩子可以從孩童長大為成年人,但他所經歷的「父愛饑渴」不會因年齡而消失。
恰當管理天性中的攻擊性,與男孩的另壹個成長課題緊密相關——整合男子氣概以及性別認同。
傳統文化慣用壹些機制來強調男性的性別認同,比如羞辱機制「娘娘腔」、「媽寶男」,比如強化機制「純爺們」等等。
在許多心理學家看來,無論男性女性,在性別認同過程中,都需要習得壹種全面的、兼具父性和母性特質的性別認同,在這個認知學習的過程中,父親的榜樣角色必不可少。
在《何以為父》中,有著叁拾余年咨詢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邁克爾·待蒙德認為,對於男孩來說,壹個參與度高且有愛的父親,也可以展現出溫柔和關愛等所謂的女性化特質,這些特質絲毫不會影響他作為壹個男人的核心性別認同。
孩子的兩次分化
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榮格和拉康都共同認為,「所謂父親的原則,指的就是秩序。」
在孩子每壹個成長關鍵期,都面臨著「分化」的挑戰。
心理學上的「分化」就是成長為壹個有著自我獨立意識的個體,從與母親分化,到與父親分化,到與家庭分化,再到建立自我認同,每壹步都離不開父親。
尤其是在成長早期,父親參與的越多,孩子更能順利度過分化帶來的挑戰。
比如早期孩子與母親的分化。孩子從出生就知道母親的存在,這是因為母子關系特殊的身心聯結,但他要到出生壹段時間之後(1-2年),才會意識到父親這個外部「他者」的存在。
對孩子來說,父親代表著外面的世界,具有挑戰性、冒險、探索精神等和母親截然不同的感受。
孩子不可能永遠認同母親,隨著成長,他會產生自我意識,與母親逐漸分離,離開母親的溫暖懷抱,進入壹個更廣大的外部世界,讓他們壹方面痛苦不安,另壹方面又是獨立和自我意識成長的必須。
這時他最需要的就是作為「他者」的父親。
父親的在場和指導,會讓逐漸獲得自我的孩子感受到,即使他成為壹個個體,即使他們不在身邊,父母依然愛著他——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認知能力「客體恒常性」的獲得。
有了這種能力,他不會因獨立而恐懼,不會因分離而焦慮,相反,他會產生安全、被愛、被支持的感覺。
從學步期的「母子壹體」中分化出自我後,孩子會在青春期經歷第贰次重要的分化,就是與父親分離。
曾幾何時,在孩子眼中,父親是完美的、理想化的英雄化身,無所不能,但隨著他經歷過更多社會生活,自己的認知發展也發生許多變化之後,父親則從「英雄」變「狗熊」了。
也就是要「跨越父親這座高山」,唯有如此才可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性。
而承認自己的局限,乃至錯誤,經受住孩子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對父親都是巨大的挑戰。無法涵納孩子負面情緒的父親,可能會導致壹個「無法反抗」的孩子,進而影響他對自我的身份認同。
《何以為父》這本書中,提出了「足夠好的父親」這個概念。什麼足夠好的父親?弗洛姆也這樣說過:
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幫助孩子建立起獨立性,最終能夠獨立並脫離父親的權威。
而若壹個人只發展了父親的良知,可能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壹個成熟的人能夠達到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
而父職是如此沉重的挑戰,不知已經成為父親的男性們是否有足夠的認識。
關於這壹點,魯格·肇基在《父性》中毫不留情地指出:
「成年男性在內心有壹種沒有被自然進化調和好的兩種同壹性,壹方面是父親,另壹方面僅是壹個作為精子捐獻者的雄性。
和女性不同,男性宣告他沒有能力通過使自己完完全全、明明確確地成為壹個父親,來承擔壹個統壹的同壹性。」
換句(毫不留情的)話說,大部分男性都自然而然成為壹個精子捐獻者,而沒有學會做父親。
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曾經歷父愛缺席的年輕男孩,在做父親後決定親手斬斷「父愛饑渴」的鏈條,從壹件件陪伴孩子的小事做起,成為「足夠好的父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