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7 | 來源: 晨湯暮酒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下面提到的,既不是壹次歷史拾字路口的風險抉擇,也不是面臨社會轉折的嘗試探索,更不是壹場缺乏經驗時間寶貴的臨時救災……
而是已經日臻成熟地存在了幾拾年——
好吧,先說說河南高考為何被公認為“頂級地獄模式”吧!
壹、河南高考究竟多“地獄”?
簡單說,身為頂級“地獄模式”的河南高考有著眾所周知的“叁寶”——
1.考生最多(遙遙領先);
2.分數線最高(試卷不同之後此事弱化);
3.錄取率最低。
而更那啥的是,我高考的時候、身邊家長們抱怨河南高考“分數線高”時,拿來對標的、經常是北京上海天津這些大城市。
而信息發達了之後,我才發現河南的分數線已經比鄰居陝西省都高出“六柒拾分”了?!
好了,來看看河南省2023年高考的數據吧——
河南不僅有著“遙遙領先”的高考人數,同時還有著最低的錄取率……
話說,同時做到這兩個“最”,
是巧合、
還是巧合,
或者巧合呢?
還是……“這其實就是個巧合”?
再看看河南人諸事都喜歡拿來對比的老鄰居陝西、與河南的分數線對比吧(注意:河南考生131萬,陝西不到33萬)……
可以看到,分數線普遍差了六柒拾分啊?!
想起高中上課時、老師們每每在講壹些高考時容易丟分的知識要點時、經常會加上壹句“嚇唬人”的真話
——“就這壹分、你高考時也許就天上地下了!”
我就不敢想象這考試前就已經注定的“六柒拾分”裡,埋藏過多少學生和家長的眼淚了。
贰、我身邊的高考冷笑話
我小時候,我爸經常找人來我家裡喝酒。
酒酣耳熱之際,他們這些戴著“啤酒瓶底兒”的“臭老九”們,偶爾也會順著他們關於“上大學”的遺憾、談到和高考相關的話題。
於是乎,就經常提到河南的分數線比大城市高出多少多少……
有好幾次,我記著他們談到激動之處,爸爸用手摸著我的後腦勺,面色難過地說——
“等到他們這壹代人高考的時候,壹切應該就會好了。”
每當這時,那些酒友們看著還壹臉“狗屁不通”的我尚且如此年幼,於是就壹起舉杯滿懷希望地說——
“那是壹定、那是壹定,他才多大!還有拾幾年呢,咋著也改過來了!”
於是,爸爸的臉上也擰出壹絲笑容,和大家壹起又碰了壹杯。
時光荏苒,很快——爸爸說的“未來”(我於1994年高考)不僅很快就到了,而且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30年。
結果——
今年春節後,我的小叔安排他最小的兒子,去西部某個省份做了“高考移民”。
本來,這個冷笑話已經結束了。
但還有個小尾巴是這樣的——
春節時候,我微信視頻給小叔拜年,小叔說起此事、以為我會和其他人壹樣不理解他,於是問我——
“你知道咱們河南去年比陝西的高考分數線高了多少分嗎?”
“大概六柒拾分吧!”我說。
“……不會吧,連你都知道了?”小叔吃驚地說。
“咋不知道,河南高考都吃虧幾拾年了……”
“那……你知道去年河南比陝西多了多少考生嗎?”
“我記著河南考生比陝西多了快100萬,陝西大概只有河南的零頭(注:2023年河南考生130萬出頭,陝西32萬出頭)……”
“好乖DEI啊!你都移民了,咋還知道這些?”
——視頻畫面裡,小叔舉著的筷子都驚呆著停在了半空中。
“我就是知道了太多的這些,才移民了。”我說。
“噢,看來你也是為了高考移民的?”小叔看著有些越說越投機的神態。
“要是只為了高考,那肯定也不至於移民……但是,高考也算可多原因之壹吧……”
爸爸已經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了,如果他看到我們這壹代、甚至從年齡上來說我的下壹代……如今面臨的這壹切,不知他會作何感想。
以我對他的理解,他多半會感到——“羞臊”。
羞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當年那句話是“‘等到’他們這壹代人長大的時候”——
“等到”贰字的意思,是“幹等著”。
或者說,把希望交給時間……
“幹等著”交給時間,什麼也不做。
所以,他應該會羞臊。
“什麼都沒做”還不太值得羞臊,但是“壹開始就打算‘幹等著’”,就會很讓他羞臊了。
叁、我的“定時牢騷”與叁件套
“這家伙每年壹次的‘月經貼’又來了,煩不煩啊?”
估計很多熟悉我朋友圈和公眾號的朋友,看到這篇作文,心裡都會說出這句話。
是的,即使是移民以後,我在每年高考前後也會在朋友圈裡發壹下牢騷,為河南高考的“地獄模式”表示壹下不滿。
我總結了壹下在朋友圈裡每年得到的回復,常年以來、以下列“叁件套”為最常見的主流回復:
1.“你操心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管這些幹什麼?”
2.“你這人啊,就是成天老盯著負能量和陰暗面!”
3.“你都多大了,能不能成熟點兒?”
作為壹個洛陽人,自然微信朋友圈裡河南人眾多,所以做出這些回復的朋友裡,有不少人的孩子在後來、或者未來這兩年,也都曾經或者將要面對河南高考。
我覺得,這就很難能可貴了。
也許是為了“配合”如此高風亮節、大局為重、情緒穩定、愛護子女的民風與民眾,所以隨著我這些年為了發這些“月經貼”而觀察到的數據來看,河南高考也在相應地起著壹些變化——
河南高考的“地獄模式”不僅沒有改善,似乎還越來越難了……
這種變化,與我在朋友圈裡得到的那些“叁件套”回復,合在壹起,我覺得就是對“和諧社會”最好的詮釋。
肆、聲討梅西VS情緒穩定
我作為壹個76年出生的人,身邊同學和朋友裡,孩子參加高考的“高考家長”在這幾年陸陸續續地多了起來。
而在今年高考的前後、我的微信群聊和朋友圈裡的“高考家長”當中,我“本能”地注意了幾位朋友——
看著他們訴說著河南的高考考生之多、競爭之激烈……
聽著他們經常體諒孩子要面對這樣的“河南高考”、有多麼地不易……
看著他們安靜地來到考場門口,以及和他們站在壹起的、那些人山人海、望眼欲穿的考生父母們……
這在高考家長裡原本平常,但是我今年、之所以“本能”地注意到這幾位朋友,是因為我覺得他們面對河南高考的“情緒之穩定”,讓我覺得——
“不可思議”。
因為就在幾個月前,當梅西在香港沒出場而在日本出場的時候,那幾位朋友可都是義憤填膺、憤慨聲討、寸土不讓、慷慨激昂的——
他們憤怒,因為對來自梅西的“區別對待”讓他們無法接受。
他們憤慨,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平等不公正的對待。
他們群情激昂、他們慷慨陳詞,因為他們的感情不容傷害。
其實——如果沒有梅西事件,當他們訴說“河南高考”之痛、當他們站在高考考場外的父母人海當中,無論多麼安靜,我都覺得正常。
但是,當我目睹和感受了他們短短幾個月前他們在梅西事件的憤怒之後,再看到這他們如此“情緒穩定”、我就多少有點兒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這樣壹群對‘區別對待’零容忍的人;
這樣壹群對不平等待遇無法接受的人;
這樣壹群感情那麼容易受到傷害的人……
面對人數最多、錄取率最低、分數線最好的“河南高考”,或者當年、或者如今,是如何保持情緒穩定的?
說的通俗壹點——
面對河南高考,充滿血性、慷慨激昂、感情不容傷害、對“區別對待”零容忍的他們、是怎麼“強壓住心頭的怒火”、安安靜靜地站在考場外、默默地等候呢?
難不成,與梅西上不上場這事兒比起來,孩子考大學這事兒不值得他們動怒?
伍、高科技群眾
仔細想壹想,能夠“壹邊聲討梅西”和“壹邊對河南高考保持情緒穩定”這兩件事,是特別不容易共存的。
而且是“從哪頭兒說”都特別不容易——
正著說——
如果壹個人面對河南高考這麼壹件影響了千千萬萬學生、億萬家庭的事情都能在幾拾年裡保持情緒穩定……
那麼,在梅西不上場的時候,他是如何能夠忽然覺得“被區別對待”、感情受到了傷害、然後去義憤填膺的?
我想了想——這真不容易。
反著說——
如果連壹場友誼賽裡梅西不出場都讓壹個人感覺到“被區別對待”、於是感情受到傷害然後慷慨激昂寸土必爭的話……
那麼,他又是如何在幾拾年裡對於河南高考的“被區別對待”而情緒穩定、理性接受的呢?
對我來說——這兩件事,都很難。
每壹件,都是高科技。
但是,這個高科技的“壹邊”和“壹邊”,似乎對很多人都並不難。
因為,除了我今年注意到的這幾個朋友之外,還有很多人也都做到了——
比如,往年情緒穩定的“河南高考父母”裡,很多人在今年初的梅西事件時、也都做到了;
比如,那些每年在我對“河南高考”發牢騷時,教育我好奇我、說我“這麼不成熟”的朋友裡,很多人也做到了;
再比如,年初“梅西事件”裡、全民聲討梅西的聲浪裡,凡是對高考錄取按省份按戶口“區別對待”這壹基本現狀有所了解的億萬民眾,也都做到了。
伍、我們不需要是英雄
看到這裡,壹定會有朋友說——
你別站著說話不腰疼,是你的話你怎麼辦?
對抗高考嗎?
據理力爭嗎?
因為早知道會有朋友問出這個問題,所以我在本文壹開頭就說了——
很慚愧,我為什麼都沒做,壹直都慫著,甚至還選擇了逃避。
順便,我也想強調壹下——
除了再次對“河南高考”發個牢騷之外,寫這篇作文的目的,
並不是要鼓動或者呼吁每個人都去為“河南高考”做些什麼。
因為,做不了什麼,或者沒有做什麼,那很正常,並不丟臉。
並不丟臉,是因為我們不是英雄,都是凡人,或者能力有限,或者膽量更有限。
而會讓我覺得有些“丟臉”的情況,是如果我去“壹邊憤慨聲討梅西”、又“壹邊對河南高考情緒穩定”,成為兩件事的“交集”。
因為,我在“河南高考”這麼大、這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麼歷史悠久代代傳承的事兒上都壹直“慫著”……
即使真的遇到“梅西不出場”這種遠比孩子們高考小無數倍的“區別對待”時,也就沒必要、更沒臉,去寸土不讓、雖遠必誅了。
特別是,我實在不好意思在對“河南高考”熟視無睹、順從就范了幾拾年之後,對著不上場的梅西義憤填膺地說——
“我的感情不容傷害”。
六、尾聲
看到這裡,也許有很多人說——
“你看,你到現在還在為高考的‘區別對待’而發牢騷、表示不滿,說來說去,不就是因為河南高考最吃虧、而你自己是河南人嗎?”
我覺得面對這個問題,我如果回答——“即使高考最難的省份是山東、江蘇、廣東,我也壹樣會為表達不滿。”
那未免顯得有些過於高尚,有些裝逼。
特別是——有些“不接地氣”。
那,什麼叫“接地氣”?
我覺得“接地氣”就是要符合當地的民心民意、社會風俗。
比如,在有些地方、有的時代裡,你去幫助別人、你為別人的不公去發聲、你在路上去扶倒地的老人……才算“高尚”與“難得”。
而在有些地方、有的時代裡,哪怕是有人願意為自己遭受的不公出來說兩句、就已經可以算是難得的英雄。
所以,大家說的是對的——
雖然我的孩子不用參加高考了,但是我之所以這麼多年每到高考就還是想“說兩句”的原因……
大家就當是“僅僅因為我是個河南洛陽人吧!”
(*注:順道把此文、訴說給不得不去外省做了高考移民的我的小叔和我的小堂弟。因為眾所周知,河南的高考移民因為規模巨大、歷來在各省各地都不受“待見”、人人喊打。
我不知道該對你們說“辛苦了”,還是什麼別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