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7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相比大學,中學教育在大中小城市間的布局更為畸形,壹流高中基本在大中城市,尤其大城市,小城市難得見到幾所,農村則最慘。隨著出生人口的下降,原來很多鄉鎮都有高中,但後來都被裁撤、合並,現在多數鄉鎮,看不到有高中,農村學生上高中,要到大的鄉鎮和縣城,上好的高中甚至要到省城,上學成本比過去增長很多。
那什麼人能夠上好的學校?在官本位的中國,當然是官僚階層尤其在壹個地方握有實權的官僚階層的子女;除此外,就看壹個家庭的經濟實力。這並不是說你是大財主,你的子女就能自動上好學校——雖然不排除有錢人通過捐款、賄賂等方式而上好學校的情況——而是你有財力,你在子女很小時就能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中國人講究不能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然而前提是必須有壹定的經濟實力。家庭不殷實,除非子女是天才或者格外勤奮,否則只能眼睜睜讓子女輸在起跑線。
北大、清華招不到幾個農民子女
這種教育理念和現實情形最苦了城市的中產階級,子女的教育費用是很多中產家庭的壹筆不菲開銷。寒門子女特別是農民子弟在這種高度“內卷”的教育競爭尚未開始就敗下陣來。特別壹提的是農民工的留守子女,從世俗意義上對教育的理解看,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是社會的失敗者,很多留守子女在完成初中教育甚至初中未讀完,就主動退學去打工。坦率地說,多數農民工也不指望其子女在長大成人後有多大出息,能夠找到壹個份工就滿足了。
因此,像北大、清華等中國的頂級高校據說多年來招不到幾個農民子女,北大教育學院曾有教授統計,1978年至1998年,來自農村的北大學生比例約占叁成,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滑,2000年至2011年,考上北大的農村子弟只占壹成左右,最近幾年恐怕就更少了。清華的情況也差不多。這是新的讀書無用論前些年壹度流行的制度原因。當大學、高中兩個教育階段的優質資源向城市尤其大城市過度傾斜,當貧困家庭的子女先天性輸在教育的起跑線,以及當職業選擇的多樣化後,指望高考能夠改變命運,自然對多數人不合適。
換言之,改革後高考制度的多次局部修正,到今天並沒有降低中國社會的不平等,根子就在於,喊了這麼多年的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和階層間的均衡配置,在外在條件如出生人口減少的變化下,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得比過去更惡化。如果高考這個被認為是相對公正的制度都不能帶來社會不平等的減少,那麼其他本來就不公平的制度就更不可能有此等效應。這從壹個側面映照出中國社會總體的不平等,仍處在壹個不斷加劇的狀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