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17 | 來源: 央廣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潛規則 | 字體: 小 中 大
記者獲取的壹份山東某省級叁甲醫院醫保辦下發的《關於適應DRG付費模式,進壹步規范醫療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顯示,2021年10月份,濟南市醫保局正式啟動DRG付費,當年10月1日以後入院的濟南市職工與居民參保人的住院費用、單病種(按病種治療方式),正式納入DRG付費。
該通知提示醫生:“要嚴格入出院管理,嚴格掌握入院標准,不推諉、拒收參保人員,不誘導參保病人住院,不以各種借口要求參保人員提前或延遲出院。禁止費用比較高的病人出院再入院,否則會被判定為分解住院;避免使用價格昂貴的藥品及耗材,導致病種超標扣款。”
“從模擬付費情況可以看出,DRG付費對我們是有利的,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控藥、降耗、降低平均住院日,合理檢查,規范醫療行為,強化病案首頁質量控制,盈利的潛在空間是很樂觀的。”上述通知稱。
該醫院醫生王昆對記者表示,“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轉率”是醫院的考核指標,對於醫院來說,患者的住院天數越低,床位周轉率就越高,單個床位的收入就越高。但是,還是DRG付費對醫生收入影響更大。
“對於醫生來說,始終是罰比獎多。”王昆說,他沒有因DRG付費被處罰過。但他聽說,在剛實施DRG付費的時候,他所在醫院的某個科室壹個月被扣了6萬多元,分攤到每個醫生身上就是1萬元左右,甚至有醫生整月獎金被扣光,而獎金能占到壹個普通醫生月收入的壹半。
另壹家濟南某叁甲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醫生也沒辦法,就是這樣要求的,壹般康復科只能住15天,最多不能超過20天。如果患者逾期不轉院,就會扣所住科室的獎金。“罰得挺厲害,去年我們醫院的叁個科室因此被罰款。”
DRG付費實施之後
在醫護崗位上工作壹輩子的賈琴,壹直對妹妹反復轉院的事情耿耿於懷。為此,她數次致電濟南市醫保局、濟南市衛健委和市政熱線要壹個解釋。
賈琴說,有次,濟南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的壹位工作人員告訴她,衛健部門從來沒有要求醫院限制過患者住院天數。“醫院可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如果遇到醫院趕病人走的情況,可以留下證據舉報。”
“我沒有舉報過醫生,覺得這不是醫生的責任,而且妹妹畢竟還要在那幾家醫院周轉,得罪誰都不好。”她說。
在很多患者家屬看來,“有得轉”總比“沒得住”要好。李秀華和劉婷都知道,親人的蘇醒遙遙無期,但都不願放棄。劉婷覺得,現在這種狀況,多數患者相當於在互換床位,如果所有康復患者都在康復後再出院,等待住院的患者就沒有床位,這會導致好醫院排不上隊,差的醫院又沒人去。
李秀華女兒的醫囑執行單(央廣網發 張勝坡攝)
今年4月10日,國家醫保局公眾號刊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如何影響看病就醫?》文章稱,為了科學地配置醫療資源、規范醫療行為,近年來,國家醫保局吸收國際經驗,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改革的重點,就是將過去醫保基金向醫療機構“按項目付費”為主,改革為“按病種付費”為主。換言之,就是將過去的“為治療過程”付費,改革為“為治療結果”付費,采取DRG方式付費就是其中的壹個重要模式。到2023年底,全國超九成醫保統籌地區已經開展DRG/DIP(DIP即按病種分值付費)支付方式改革,改革地區住院醫保基金“按項目付費”占比下降到肆分之壹左右。
該文章進壹步解釋,改革的基本原理是,根據住院患者的疾病診斷、合並症、並發症、治療方式等因素,將臨床特征和醫療資源消耗情況相似的患者分為同壹組。對同組患者,確定相似的費用標准,由醫保部門“打包”支付給醫療機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