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22 | 来源: 棱镜史话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国务卿万斯赞成沙利文大使的意见,认为美国应该帮助伊朗进行改革;布热津斯基则认为放弃一个与美国交好的政权,去组建新的政府存在风险,建议动用武力镇压抗议,全力维护伊朗的君主统治。
此时,卡特总统的态度便成了关键。尽管他非常信任布热津斯基,但是这一次,卡特陷入了犹豫不决之中。
这跟伊朗革命领袖霍梅尼的宣传策略有很大关系。在流亡期间,霍梅尼曾经被迫移居法国巴黎。在这个舆论中心,霍梅尼迅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名字。
霍梅尼被塑造为一个不追求权力,而是寻求将他的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形象。西方不仅对这样的形象非常熟悉,而且充满了好感,因为上一个类似的人物是圣雄甘地。
一时间,霍梅尼在西方世界成为了反对君主统治,支持民主化改革,符合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进步人物。
而卡特总统又非常看重价值观。这成为他没有第一时间支持布热津斯基的重要原因。
由于总统没有下定最终的行动方针,布热津斯基和万斯开始分别用各自的渠道向巴列维国王传达美国的立场。
这导致伊朗当局非常迷惑,无法判断美国的态度,在如何处理国内的抗议游行上优柔寡断。接着,街头的局势开始失控。
1978年12月,抗议人群达到了200万,并迅速增加到900万。一个月后,巴列维国王逃离伊朗,再也没有回来。
实际上,此时伊朗保皇党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而且掌握着军方力量,此时的美国仍然有机会继续控制伊朗。
根据解密的美国外交电报,卡特总统的确曾经派特使,北约副司令罗伯特·休瑟将军来到伊朗执行秘密任务。
但是,休瑟的任务内容非常模糊,既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保皇派,也没有积极地支持革命派。
这说明,卡特此时仍然对如何处理伊朗问题犹豫不决。
结果是伊朗两派都感到了不安:保皇派认为美国不再支持自己而充满沮丧;革命派则担心美国可能与保皇派达成了密谋。
更大的危机发生在1979年10月,巴列维国王赴美就医。一部分革命派担心美国帮助巴列维国王复辟,发起了抗议示威。
11月4日,示威人群包围了美国大使馆,并将使馆内的66名美国人扣为人质。
针对如何解决人质危机,白宫内部又发生了分歧。布热津斯基认为应该采用军事手段,强行解救人质;国务卿万斯则坚持使用外交手段,不愿激怒新成立的伊朗政府。
卡特总统先是宣布承诺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和平解决争端。但是,不久后,他又听从了布热津斯基的建议,批准了特别军事行动“鹰爪计划”解救人质。
最终,任务失败,八名美国军人死亡,两架飞机被摧毁。国务卿万斯因此愤而辞职。
伊朗也在卡特总统的犹疑不定和反复横跳中彻底走向了美国的对立面。
实际上,无论是沿着布热津斯基的强硬路线,还是遵循万斯的温和路线,只要明确沿着一条道路坚持到底,美伊关系都很可能不会如此糟糕。
伊朗人质危机的失败使卡特的国内支持率遭到了严重打击,也让他成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未能成功连任的总统之一。
接下来,以压倒性优势击败卡特的罗纳德·里根会接掌白宫。他将掀起一场经济革命,把美国同时引向天堂和地狱。-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