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23 | 來源: AEIC學術交流中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6月24日在京揭曉,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獲得中國科技界崇高榮譽。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著名科學家,取得多項引領性的重要科學突破。他率領團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學術影響;在異質結體系中發現界面增強的高溫超導電性,開啟了國際高溫超導領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他曾是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
49歲提出界面高溫超導;
50歲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52歲獲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稱號;
53歲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
他就是物理考了39分,
第叁次才終於考上了,
中科院物理所的薛其坤。
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的人何其稀有。常人眼中的“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人生很多事情並不是做不到,而是你過早選擇放棄。
當薛其坤叁戰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壹;當薛其坤花了柒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壹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
他壹直掛記在心、念念不忘的,只是多年前的那個山東放牛娃,對“科學家”最樸素的敬仰與欽羨,和少年時代最懵懂的暢想與希望。
薛其坤從山東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決定讀研究生——他還記得最初的信念,要當“可以為人類謀福祉”的科學家。
第壹年考研,高等數學只得了39分。薛其坤毫不猶豫選擇贰戰。第贰次考研,大學物理只得了39分。贰次失敗,流逝的也許不僅僅是年華,還有機遇也未可知。
圖源:CCTV1 朗讀者截圖
薛其坤沒有躊躇和猶豫,他仍然走下去,選擇叁戰,終於成功。
其實,壹次失敗後,有多少人會選擇贰戰?贰次失敗後,有多少人敢於第叁次嘗試?有時候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
你對於你的理想,有多少熱愛,可以經得起再叁的挫折與考驗?沒有成功的日子裡,你會覺得自己在蹉跎歲月,還是厚積薄發呢?你會覺得自己是在豪賭,還是在腳踏實地地砥礪前行呢?
直到幾年後,奔赴日本(专题)的仙台東北大(专题)學研究所讀博,薛其坤的科學家之路才發生了關鍵性的轉機。
“轉機”實際上是新的考驗。壹個人身赴異國,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家人隔海,壹切好像要從頭再來。可博導櫻井利夫治學極其嚴格,在他外號7-11的實驗室裡,薛其坤壹周要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時間不可誤,風雨無可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