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29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李強與習近平唱反調?
孫國祥相信,李強的說法和習近平的經濟部署不存在矛盾,不容於官媒主要是“包裝”出問題。
孫國強說:“傳統上,中國經濟政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穩健的貨幣政策、怎樣優化投資,各部門分類解決,暗示的是,中國可以解決任何經濟問題。李強說‘不能下猛藥’在中國國內不斷發酵的話,就會變成中國經濟政策全面失靈,就是說它下重手也不行,下輕手也不行這種困境。其實李強講的話是符合習近平、黨中央的意思,但是,它必須要作出其他的包裝。”
中國放開疫情管控後,不僅沒有出現持續強勁的經濟復蘇,反而遭遇了出口下滑、房地產不景氣、青年失業率飆升和消費支出乏力等多重挑戰。有評論更認為,中國過去的發展模式連同高速增長已難以為繼。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商學院教授謝田表示,李強的言論變相承認中國經濟已病入膏肓,陷於絕望。
謝田說:“上層對中國經濟可能陷入了壹種絕望。病入膏肓之際中共才講固本培元。癌症的時候若打開腹腔發現裡面全是癌細胞,(醫生)就幹脆把它合上,也不做手術,只進行保守治療,能活多久算多久。最關鍵的問題是,改革開放數拾年來,中共不可能把累積的財富還富於民,或者真正把財富轉移給百姓。民眾現在債務累累也無法去消費,無法去投資。如果不(把李強言論)刪掉的話,人們就意識到了,李強的絕望是有根據的,上層也認為不行了。刪掉的話,至少可以繼續粉飾太平。”
謝田說,外界不宜對下月召開的叁中全會抱太大期望。他說:“因為它沒有什麼真正合適的靈丹妙藥可以推出來,所以壹再推遲,推到現在會要開了,我們可以期待壹定發生的是,壹個是征稅、增加稅收,但稅收只能幫助政府度過難關,化解政府赤字問題,但它不會真正提高經濟。它會繼續強力的‘割韭菜’。”
在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持續下,北京壹直透過各式政策加強吸引更多外資,藉此重振經濟,不過,中國經濟前景未明,令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的虧損增加。不少機構暫時擱置了在中國的計劃,甚至縮減人力以減少成本開支。據路透社報道,從今年年初開始,包含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削減在中國的重點職務,或是擱置擴張計劃。
資料照:壹名男子走過北京秀水街頭壹幅“拒絕日貨”的宣傳牌。(2012年9月17日)
評論:美日公民遇襲打擊外資信心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對美國之音表示,美國和日本多名公民本月先後在吉林和蘇州遇襲,進壹步打擊外資投資中國的信心。
黃大衛說:“科技、訂單、學術交流是壹體化的。目前在蘇州的日資或涉日企業多達800多家。日本人遇襲事件將導致日本企業減少到中國出差,或者減少派駐中國人員的數量,甚至暫停在中國的投資項目。目前在中國的外資以美國和日本名列前茅,若兩國企業都減少在中國的投資,影響是立竿見影的。”
2020年,中國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大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談到,“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引發社會關注談論。這番話事後疑似遭到中國全網屏蔽。台灣學者孫國祥表示,從官媒謹慎處理李強的“不能下猛藥”論,足以印證中共的集體決策已經成為歷史。
孫國祥說:“其實從李強開始,整個(中共)中央政治局不管是蔡奇還是王滬寧,雖然是所謂的政治局常委,其實都是習近平的秘書。換言之,照理說是應該集體決策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共現在早就不是集體決策,其實全部都是習近平說了算。”-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