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29 | 來源: 鳳凰WEEKLY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他們公布的文件提供了與國務院有聯系的個人的身份信息,包括反對派領導人、世界各地的人權活動人士,這些人的情況因公開披露而面臨危險。”米勒說,“這削弱了美方人員與他們建立關系和坦誠對話的能力。”
早在2017年4月,時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將“維基解密”描述為“壹個經常受到俄羅斯等國教唆的非國家敵對情報機構”。2019年,時任美國助理總檢察長約翰·德默斯(John Demers)強調,阿桑奇不是記者,因為他參與了“明確征求機密信息”的陰謀活動。
2019年4月11日,阿桑奇抵達英國法院時,在警車上向媒體示意。
在涉及網絡犯罪方面,阿桑奇早就不是初犯。1987年,16歲的他曾以“Mendax”的身份混跡黑客圈,短短幾年闖遍了美國多地政府、企業和教育等機構的網站,其中包括美國航空航天局、伍角大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斯坦福大學、花旗銀行這類超級大咖。當時,由於被懷疑從花旗銀行盜取了50萬美元(約合363.4萬元人民幣),阿桑奇的住宅曾遭到美國警方的突擊搜查,不過他後來沒有受到指控。
1980年代末,阿桑奇還與其他兩名黑客組建過名為“國際顛覆者”(International Subversives)的黑客團體。據稱,該團體不僅攻擊了美國軍方以及美國國家航空局的網絡,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重要領域網絡也未能幸免。
因為這些違法行為,1994年,年僅23歲的阿桑奇被澳大利亞政府指控了31項涉及黑客行為的罪名。1996年,理論上面臨290年監禁的阿桑奇選擇了認罪,最終僅被判處2100澳元的罰款。法官解釋說,阿桑奇的這些犯罪行為是因為他的童年受到幹擾,並沒有惡意或唯利的意圖。
1995年,阿桑奇在澳大利亞。
然而,法官的輕判或許害了阿桑奇。阿桑奇將這次審判描述為他的壹個重要經歷,美國《新共和》雜志稱,“這壹經歷將他引向創辦‘維基解密’的道路”。
除了黑客行徑,阿桑奇被壹些批評者視為俄羅斯攻擊美國的幫凶。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維基解密”曝光了大量來自美國民主黨以及時任候選人希拉裡的電郵。壹些人認為,此舉的幕後黑手是俄羅斯。亦有消息稱,“維基解密”收了俄羅斯的錢,供其驅使。
面對諸多質疑,阿桑奇的態度總是模棱兩可——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只是強調他們要保護所有的消息來源。阿桑奇的此番表態不僅讓批評者更加憤怒,也讓很多原本支持他的人倒戈。
在厄瓜多爾政府眼中,阿桑奇則是壹位恩將仇報的小人。厄瓜多爾好心將阿桑奇收留在使館,然而他非但不感恩,還頻繁給厄瓜多爾制造麻煩——通過網絡幹預其他國家內政,並從事“破壞厄瓜多爾與其他國家良好關系”的活動。2018年10月,阿桑奇還曾起訴厄瓜多爾政府。-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