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6-29 | 來源: 真實人物采訪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移民故事 | 字體: 小 中 大
(起飛前壹晚 在機場打地鋪)
久了之後也自然適應了本地的消費習慣,也慢慢開始融入當地的社會和文化。
熬過了最初的緊張和焦慮,終於在幾個月後找到了適合的工作,在診所做針灸師的同時在針灸學校教老外們學習中醫。
因為這邊的文化相對比較包容,大多數老外們對中醫都還比較認可,但是他們對中醫的認識基本上還停留在比較粗淺的層面,只是簡單地把中醫當成輔助治療的手段。
在針灸學校當老師時,我發現大部分的老外學生還是喜歡用西醫思維去理解中醫,因此很多時候往往會南轅北轍。比如說針灸取穴的時候,很多人會把書本上和病症相關的穴位都扎上針。
我告訴他們,扎針選穴越精越好,就是穴位越少越好。很多時候用壹個穴位就能解決問題,壹旦找准了穴位,氣感會比較強,效果立竿見影。相反,如果取很多穴位,效果反而會減弱。
(來到加拿大後看到的極光)
有個從印度過來的老太太,頭痛持續拾多年了。她看到針灸學院的推廣,就想來診所試試看。根據學生獲取的相關信息,我教學生給她取了合谷穴,頭痛在壹分鍾後明顯緩解,拾分鍾後完全消失,周圍的學生們都很震驚。老太太由於不放心又來了叁次鞏固效果,此後頭疼壹直沒有再發作。
還有壹次診所前台的小姑娘腳扭傷了,去醫院急診看後醫生給綁了石膏,因為臨時不能調班還是回診所堅持上班。
那天剛好我去上班,發現這個情況後就讓她躺下,給她手腕上扎了壹針。幾分鍾後疼痛緩解,大概半個小時後疼痛完全消失,受傷的腳踝也可以正常行走了。周圍的同事們都難以置信,直呼我會魔法。
(孩子們在哈法海邊)
其實這個療法叫“關節對應取穴法”,並不是什麼獨門絕技,學針灸的很多都知道。當肢體發生急性軟組織損傷的時候效果會比較明顯,即使不扎針,找准穴位進行按摩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取穴方法也很簡單,左手對右腳、右手對左腳,身體某處出現疼痛(特別是急性疼痛的時候),在對應的地方會出現壹個或多個壓痛點,在此處施針或按摩效果顯著。
比如左腳的外側腳踝,對應點在右手的手背外側,如果左腳腳踝扭傷了,大致在右手的養老穴附近位置,能摸到壹個或多個地方(取決於扭傷的地方有幾個疼痛點)按下去有酸痛,就是對應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