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06-29 | News by: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在异乡的留学生。图为《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2015)剧照。
新京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已经有几十年的历程。为什么学界相对而言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是比较有限的?
马颖毅:我也很困惑。从学科角度而言,我猜测部分原因是社会学内部的价值取向,它相对更加关注底层和弱势群体。当然社会学内部也有“精英社会学”之说,但毕竟还是少数。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留学更多是一种“商业现象”。不论是如今在留学圈广泛存在的“中介”,还是昔日人们调侃式地说起“新东方”,这些长期主导着人们对这一整个现象的解释方向。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发一些新的思考与讨论,我真的很高兴。
美国人的困惑:
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各个都要“爬藤”?
新京报:正如我们之前提到,这本书其实最初是想向英语世界的读者描述这样一个群体。我很好奇,面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整体舆论环境,以及公众层面既有的刻板印象,你会有哪些具体的考量吗?
马颖毅:具体写作时,我预想中的读者是当时美国大学所有的教职人员、以及校园中的各国学生。在美国校园的商学院、数学系等专业,中国留学生占比很高。他们在日常中不得不彼此接触。但也是直到落笔时,我才意识到很多方面需要做解释。比如很多美国民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高考”,他们也无法理解中国学生为什么那么看重SAT成绩。这也是这本书最初为什么会取名“Ambitious and Anxious”。这个名字当时还受到《纽约客》杂志驻华记者欧逸文的影响,他写过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叫Age of Ambition(暂译,《雄心勃勃的年代》)。我在写这本书时和他探讨过,觉得还有一个词也很贴切,叫“anxious”。他说:“你应该把两个词都用上。这就太精准了。”
具体到出国留学,国人的这种状态体现在各个阶段。首先就是在出国之前的申请阶段。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及其家庭都会表现得非常“雄心勃勃”,但又如此“焦虑”。这也是美国人可能不太理解的——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各个都想进哈佛、耶鲁这些藤校,更形象地说就是为什么要“爬藤”?
20世纪初中国早期留学海外的油画家朱沅芷作品《公园漫步》(局部)。
新京报:在美国,不存在这种情况吗?
马颖毅:美国学生选择大学的考虑更加多元。我认识的很多美国朋友中,他们有的被康奈尔大学录取,但他们选择不去,他们就想待在家里,比如就待在University of Georgia(佐治亚大学)。我所在的雪城大学不算是大众认知中的“藤校”,但也是一所被美国民众认可的私校。我曾听闻过学校想提供给来自迈阿密的一位学生全额奖学金,但他的父母不想让他来,觉得“干嘛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上学”。我们会看到,抛开种种因素先不谈,美国学生在具体的教育选择中,其实价值观比中国学生要多元。这就是我在这本书中试图解释的现象之一。
关于这个现象,我也曾到江苏南通当地一所学校的国际部做采访。我是当年五月前后去的,应该正是学生上课的时候。但我记得,当时学校的一个外教抱怨说自己非常“frustrated”(沮丧),“我的教室都没有人”……我当时很惊讶:“你学生呢?”他说,大多数十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离开学校去参加SAT课程了(编者注:SAT,也称 “美国高考” ,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主办的一项标准化的、以笔试形式进行的高中毕业生学术能力水平考试。其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毕业生申请美国高等教育院校入学资格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个外教很不理解,他问我,这些学生为什么放着这里的课不上,却去花额外的钱干这样的事情?“我的课是英文写作课,是能够帮助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好地表达的。”直到今天,他语气中的那种困惑我都记得很清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