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01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杨启本家,茶几上的杯子。
顾永芳和哥哥弟弟来看望时会留意带些红烧菜,因为老人自己做饭只能白煮——家里的厨房排了一排电饭煲,姐姐在世时担心用火危险,不让弟弟用煤气灶。有时他们问老人下星期要吃什么,老人就在白纸上画,想吃鱼画一条鱼,写“红烧”。顾永芳说,一般带去的菜能够老人吃三天。
朱晔提起,有一次顾家兄弟家中有事,打电话和社区说这周可能去不了,菜就让社区的工作人员帮忙取来送上门去。
这样的照料渗透进杨启本生活的方方面面。顾永芳记忆里,之前曾陪老人去附近中医院看过白内障,做了手术再开药回去。杨启本年纪大了腰不灵便,便陪他寻医问药。
顾家兄弟的父母早早离世,老大顾永元做过厨师,老二顾永芳早年是司机,老三顾永其有一个工厂,平日繁忙。被问及为什么这样照顾杨启本,顾永芳说,兄弟们退休后有闲暇时间,他一直把杨启本当长辈,心里也惦念杨碧梧的临终嘱托,“他无依无靠,我们就要把他照顾好”。
病床前的照护
在外人眼里,杨启本因聋哑,不怎么和邻里街坊打交道,他的社会联系主要就是顾家兄弟。住在杨启本家楼栋对面的龚阿姨提到,见过兄弟们来看老人,老人一个人住,平时都不出门,居委会给他送东西,就在外敲敲窗
朱晔说,聋哑群体普遍有自我保护意识,很信任的人才能和他交流。他回忆,在杨碧梧去世后,杨启本稍微沉默了些,不常去社区,上门看望的社区干部反映,那段时间老人不很开心。但后来顾家兄弟看望他,社区里的党员有时看到老人一个人等在楼栋口,会拍拍他的肩膀,比划一下今天是不是有人来?老人就开心地点点头。杨启本有次带着和顾家人的合影到社区,指给朱晔看。朱晔在纸上写话问,有家了?老人笑得很幸福。
随着年纪增长,杨启本的身体日渐衰弱。2017年9月24日,上午九点,顾永芳如约来到杨家小区,杨启本却没有等在楼栋外。顾永芳开门进去,在卧室地上看到了倒下的老人,边上正是他们平时喝茶交流的座位。
杨启本的鼻息有气,但身上凉了,顾永芳马上打了急救电话,附近的中医院救护车把老人送去就诊。杨启本被诊断为脑梗、半身瘫痪,当时87岁。
杨启本被诊断为脑梗塞。
在医院住了十天后,顾永芳帮杨启本联系上了新安康复医院。每月5000元的护理费,杨启本的退休金加上之前的储蓄可以支付。在医院办事的文件是顾永芳签字,他在表格上的关系空格上填的是“叔侄”。顾永芳和哥哥顾永元隔一天会去探望。
新安康复医院老年科的李军涛是杨启本的主治医师,她说老人住院时意识清楚,但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处于卧床状态,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僵硬。护工每天两小时要帮他翻身拍背、擦身,饮食需要鼻饲。
李军涛印象中,杨启本是比较和蔼、心态好的老人,有时医护人员去测血压、测生命体征,他面带笑容,面对医护人员写下的问题会点头、摇头回应。李军涛知道顾氏兄弟常来,给他送生活用品,如护理垫、纸巾等,有时也会辅助护工一起帮老人擦身。当杨启本需要更改治疗方案,医院是与顾家兄弟联系。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