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06 | 來源: 真實人物采訪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移民故事 | 字體: 小 中 大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246位真人故事
我叫胡媛媛,壹枚80後北京大妞兒 ,大家都叫我Maggie,是壹名教育工作者。
在人的壹生中,20年到底能有多長?相信每個人心底的答案都不壹樣。
20年前,我與加拿大初戀相識於北京,由於分居兩國,相見很難,通訊不易,兩人數度相離相別。考慮到不確定的未來,我們沒有輕易許下承諾。
20年時間,我們分分合合,最後發現,彼此還深愛著對方,我們決定雙向奔赴。
40歲,我如願以償,嫁給了20年前的初戀。
(2018年的我,那壹年開始創業)
我是來自首都的北京大妞兒,壹名80後獨生女,現在從事戲劇教育工作。
我出生在壹個書香門第,爺爺、奶奶、媽媽都是教育工作者。父母思想開明,自小就給予我足夠的自由度。總是鼓勵我大膽地去表達自己,勇敢做自己,並盡最大的努力,支持我做的決定和選擇。
都說適宜的愛是健康成長之源,由此我養成了積極表達、獨立自信的性格,小小年紀便成為了街坊鄰裡那群玩伴所信服的“孩子頭”。
童年的生活無憂無慮,就是我的成績有些不盡人意,壹直以來都偏科得比較明顯,學習從來都不是最好的那壹批。
可我英語很好,這得益於我那好學的母親。因為那時候她要去上夜校,家裡就沒人照看我了,只好帶著我壹起去上夜校學英語。
(童年時代的我)
最後的結果卻是,我的英語學得比她還好,這也壹度成為我家津津樂道的趣事。
高壹的時候,學校給我們配了兩個班主任,壹位是中教,壹位是外教。
外教是來自於美國紐約的Mary女士,她的第壹堂課,就把我們全班贰拾多個孩子,帶到了學校附近的壹家小型超市,進行現教現學。
讓我們第壹次真正意義上感受到:生活即教育。她總是鼓勵我們積極表達,並給予肯定回應,為我們樹立信心並建立起濃厚的學習興趣。
要知道在90年代末,能有外教老師就很讓人感到新奇了,更別說這樣壹種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式。
我壹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住,也初次明白,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並不是只能有壹種方式可以選擇。
(中學時代的我和友人)
大學的時候,我讀的是北京第贰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專業。雖然還是有偏科的情況,但我的英語成績尤其好,因此連續兩年獲得過獎學金。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真的不必壹定要求全面發展,而應該是鼓勵他去找尋自己喜歡的方向,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生活,往往藏著意想不到的驚喜。
2004年冬天,我和同學去朝陽文化館英語角參加活動,怎知這壹去,竟遇到了我的初戀,也是我現在的先生。
他是加拿大人,那天穿著藍色的沖鋒衣,頂著金色的碎發,碧藍的眼睛,皮膚白淨,很是帥氣。在進門的壹瞬間,便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那壹刻,我決定去認識他。
當主持人介紹完,我馬上迎過去,模仿某外國電影中的浪漫情節,做了自我介紹:“你好,我叫Maggie,很高興認識你,我覺得是緣分讓我們遇到了彼此。”
(那壹年19歲的先生)
這樣直白的表述,讓他當時都愣了幾秒,而後我們也很自然地交換聯系方式,成為彼此第壹位異國朋友。
那壹年他19歲,我21歲。年輕的心,總是激情滿滿,動力拾足。
那天開始,他便開始約我出來玩,在校選修旅游英語的我,也順勢給他當起了導游。我帶著他坐公交車,走街串巷,走胡同,講北京的文化歷史,和他吃炒肝、喝豆汁、擼串......
日子壹天天流逝,壹晃叁個月過去了,他作為交流生,需回自己國家完成學業。我們都非常舍不得彼此,但還沒有捅破那壹層窗。臨別時,他表達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我的不舍,並承諾壹定會再回來中國見我。出於內心的情愫和對他的信賴,我對此堅信不疑。
作為學生黨,當時經濟還不富裕的我們,只能通過長途電話壹周聯系壹次,訴說著思念。後來有了電子郵件等通訊軟件,我們就這樣壹直保持著聯系。
(大學時代的我們)
我畢業後,成為體制內壹名小學教師。2007年的某天,我在網絡上收到他的私信,說夏天會來北京,當時我們都特別激動,滿懷期待等著再次相見。
盼星星盼月亮,他終於如約回來中國。兩年多未見,他成熟了很多,我們沒有尷尬或不自在,而是很自然地回到了之前在壹起的樣子。
我們壹起重溫北京城的美好,再次感受中國文化的浩瀚,因為這時他已是GAP壹年。
Gap Year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後,未工作之前,做壹次長期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去體驗不同於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的壹種生活方式。
他幹脆借此機會學習起中文。也是那壹年,他哥哥也來中國旅行並看望他,能見到他家人,我感到特別開心。
2008年,2月14日情人節那天,我們在頤和園正式確定了戀人關系。遺憾的是,也是這壹年,他又要回加拿大繼續完成學業了。
(先生和自家兄長在海南)
那壹年是北京奧運年,在賽事正式開始前,他母親來北京旅游,並和我父母見了面。我們壹起去吃了全聚德烤鴨,相處很愉快。
他母親也表達了對中國的熱愛和對我的認可,可因為學業和簽證問題,他只好隨母親回國,我們再壹次被迫分開。
都知道,異地戀真是很不容易,何況是異國戀。還是在沒有普及語音、視頻通話的年代,我們唯有繼續通過電子郵件保持交流。
中加兩國存在不短的時差,我白天工作,晚上需要充足的時間休息,他也要努力完成自己學業,雙方都很不容易才能擠出時間聯系。
現在回想起那時的光景,還是忍不住要說壹句:真是太難了。
就這樣,堅持到2009年的5月份,很遺憾,我們雙方沒有了繼續下去的意願,選擇了和平分手,但心裡還掛念著彼此。
(大大咧咧又獨立自信的我)
那年暑假,他再次到北京和我見了壹次面,又再次回國。望著他緩緩走進機場時那落寞的背影,心酸湧上心頭,我抿緊嘴唇,抬手拭幹眼角的淚水,轉身快步離去。我們,或許,就這樣了吧!
想起他曾說過,想來中國了解我這邊的文化,了解我的語言,那我為什麼不可以主動去了解西方文化,去看看外邊更寬廣的世界呢?
經過壹段時間的深思熟慮,我決定辭去工作,赴英國讀研。由於那時合同還沒到期,辭職離開體制要支付巨額賠償金。
讓我欣慰的是,我父母壹如既往地支持我的選擇。於是我在處理好國內壹系列的事情後,便壹個人踏上了異國求學的旅途。
我就讀的是英國華威大學,主修教育領導力和管理專業,選修戲劇教育專業。
當時,我班上的同學,基本都是伍六拾歲的大爺大媽,他們同時也是世界各地的教學主管、主任、校長之類的人物。
(留學期間與外國友人的合影)
他們精神都很好,每個人都陽光自信,謙遜有禮,對我們年輕人也很照顧,溝通起來完全沒有代溝。
這麼大歲數還繼續讀書,這是我之前難以想象的,他們用行動讓我明白,學無止境的真實含義。
2013年,我學成歸國,接著被老校長復聘返校任教,壹教就是5年。
在這期間,我把戲劇教育打造為他們學校的校本課程,並被邀請到各地的研究會、學習會上作演講。教老師們怎麼做好工作坊,怎麼用好教育戲劇的工具,怎麼把表演方式帶入到課堂。
當然,這個過程也得益於學校的支持,還有外國教授朋友以及壹些戲劇界前輩的幫助。現在教育戲劇已經歸納在新的課程大綱中,成為北京小學和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壹門必修課程。
(2017年在北京的先生)
2017年暑假,我和他再壹次在北京相聚。思念雖然不曾說出口,但我們都在對方那裡,感受到了那份深沉的情意。
後來我辭去工作,自主創業,忙得不可開交。想著有機會再和他見面,但很快爆發了疫情,好幾年我們都沒能見上壹面。
受疫情的影響,我在2022年8月,又壹次回到校園任教,怎料10月底我韌帶受傷,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此期間我不得不在家躺著,這就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私信聯系。正是經過這段時間的頻繁聯系,讓我們深深明白了,雖然過去了那麼多年,但是我們心中還是惦念著彼此,深愛著彼此。
(求婚日紀念照)
去年6月,我下定決心,去了加拿大看他。
壹見面我們就給對方來了壹個大大的擁抱,多年未見,我們還是那麼熟悉彼此。他帶我去了他的故鄉蒙特利爾,見了他的母親、哥嫂和侄子侄女,我們在那度過了壹段愉快的時光。
最讓人驚喜的是,8月8號那天,他向我求婚了。
那天早上還下著小雨,他把我帶到附近的Rivière Rouge邊上,准備求婚的那壹刻,神奇的是,雨居然停了。
他當時手捧鮮花,單膝下跪說:“I want to make dumplings with you for the rest of my life。”(此生此世,今後我想跟你壹起包餃子,吃餃子。)
(先生為我做的餃子)
他這句話,讓我深受感動,因為這不僅僅尊重了我的文化,我的國家,而且我確實不會做飯,他如此對我承諾,讓我感到很幸福,於是就答應了他的求婚。
在今年的2月份,我在加拿大和他正式登記結婚。
讓我感動的是,在婚禮儀式現場,先生堅持全程用中文主持,這讓我感受到深深的尊重和愛護。
有趣的是,他那邊的親朋好友們有些人參照中國傳統給我們“白包”,因為他們認為婚紗是白色的。後來先生堅持要他們帶上壹些紅色元素,告訴他們要多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
(我們在加拿大婚禮儀式現場)
先生比我小2歲,小時候叫“迷死你”,我給他起的中文名叫“侯明”,取自他外國原名“Michel Rheault”。
他家住蒙特利爾市,自小深受法式氛圍熏陶,同時他特別熱愛和了解中國文化。所以他身上既有法國人的浪漫,也有中國人的謙遜,是壹個很有意思的結合體。
他會做飯,他能吃蒜,也愛吃辣,因為這也是我最喜歡吃的。找人結婚是壹輩子的事兒,生活習慣要壹致,飲食上能吃到壹起,這是很重要的。
他經常說,自己真的就是反應有點慢。20年了他才真正反應過來,這麼多年其實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愛我,原來我就是他壹生的摯愛。
因為我,他能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他很感謝此生能遇見我。同樣,這麼多年我也從來沒有真的忘記過他。雖然聚少離多,但我們還是走到了壹起。
(我和先生在加拿大)
中國有句古話:“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世界那麼大,有那麼多人,兩個不同國家的人竟能走到壹起,這緣分真是妙不可言。
真的很幸運,跨越20年時間長河,我們終於等到彼此,能嫁給當初那個讓我心動的男孩,我何其幸運。
在北美,婚後女生可隨夫姓,但是我選擇保留自己的姓氏,他也非常同意並支持我的想法。
在我國,按習俗,婚禮費用主要是由男方承擔的,但那邊剛好相反,是由女方全部承擔。我們商量後決定雙方各承擔壹半,都很尊重彼此的文化。
曾經也有人拿“大齡剩女”這個詞來議論我,但我不在乎。人真的沒有必要去局限自己,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年齡或者性別,去否定自己。
(冬天在加拿大戶外)
我們要學會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遵循自己內心的步伐。
確定是自己真真正正想要做的事兒,就去做,不要讓外界的聲音,幹擾你內心的想法,要勇敢做自己,愛自己!要為自己的幸福發聲!
今年柒月份,我們還會在北京舉辦壹場中式婚禮,非常感謝平台能夠給我這個機會,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故事。
除了感動感謝,也希望我的經歷能激勵更多人。祝福看到此文的你們,都能如願收獲屬於自己的愛情,已婚的各位,都能恩愛萬年。
(歡迎關注)
【口述:胡媛媛】
【撰文:庚樹】
【編輯:醉紅顏】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不壹樣的生命軌跡,這裡的每壹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壹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擊關注哦!@真實人物采訪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