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06 | 來源: 真實人物采訪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移民故事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學時代的我和友人)
大學的時候,我讀的是北京第贰外國語學院的英語專業。雖然還是有偏科的情況,但我的英語成績尤其好,因此連續兩年獲得過獎學金。
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真的不必壹定要求全面發展,而應該是鼓勵他去找尋自己喜歡的方向,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充滿青春活力的大學生活,往往藏著意想不到的驚喜。
2004年冬天,我和同學去朝陽文化館英語角參加活動,怎知這壹去,竟遇到了我的初戀,也是我現在的先生。
他是加拿大人,那天穿著藍色的沖鋒衣,頂著金色的碎發,碧藍的眼睛,皮膚白淨,很是帥氣。在進門的壹瞬間,便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那壹刻,我決定去認識他。
當主持人介紹完,我馬上迎過去,模仿某外國電影中的浪漫情節,做了自我介紹:“你好,我叫Maggie,很高興認識你,我覺得是緣分讓我們遇到了彼此。”
(那壹年19歲的先生)
這樣直白的表述,讓他當時都愣了幾秒,而後我們也很自然地交換聯系方式,成為彼此第壹位異國朋友。
那壹年他19歲,我21歲。年輕的心,總是激情滿滿,動力拾足。
那天開始,他便開始約我出來玩,在校選修旅游英語的我,也順勢給他當起了導游。我帶著他坐公交車,走街串巷,走胡同,講北京的文化歷史,和他吃炒肝、喝豆汁、擼串......
日子壹天天流逝,壹晃叁個月過去了,他作為交流生,需回自己國家完成學業。我們都非常舍不得彼此,但還沒有捅破那壹層窗。臨別時,他表達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我的不舍,並承諾壹定會再回來中國見我。出於內心的情愫和對他的信賴,我對此堅信不疑。
作為學生黨,當時經濟還不富裕的我們,只能通過長途電話壹周聯系壹次,訴說著思念。後來有了電子郵件等通訊軟件,我們就這樣壹直保持著聯系。
(大學時代的我們)
我畢業後,成為體制內壹名小學教師。2007年的某天,我在網絡上收到他的私信,說夏天會來北京,當時我們都特別激動,滿懷期待等著再次相見。
盼星星盼月亮,他終於如約回來中國。兩年多未見,他成熟了很多,我們沒有尷尬或不自在,而是很自然地回到了之前在壹起的樣子。
我們壹起重溫北京城的美好,再次感受中國文化的浩瀚,因為這時他已是GAP壹年。
Gap Year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後,未工作之前,做壹次長期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去體驗不同於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的壹種生活方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