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08 | 来源: 钛媒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大部分5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频率不高,他们对手机的掌握并不像我们年轻人那么好。况且我们又是一个老年友好医院。”上海市一医院信息科副处长范骏翔说到,“所以基于大模型我们有了想法,或许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场景,以数字人为载体,以大语言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大脑,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双向交互陪伴式就医服务。”
基于以上构思,上海市一医院结合了蚂蚁的数字人技术,附加医院私有化部署的大语言模型,打造了上海市首个基于大模型语音交互的“AI陪诊师”,并为它取名“公济小壹”。
钛媒体App了解到,总结下来,AI陪诊师解决了患者就医过程中的三个痛点问题。
第一,老年人与智能手机等工具的交互存在数字鸿沟。AI陪诊师利用多模态交互技术,老年患者通过文本或语音与AI陪诊师互动,就能获得清晰的语音版和文本版就医指导,缩短数字鸿沟。
第二,服务流程复杂,患者晕头转向。就医过程中,患者往往会被复杂的服务流程搞得焦头烂额,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医院场景医疗服务的碎片化,出现“人找服务找不到”的情况。大模型加持下的AI陪诊师实现了“服务找人”,将碎片化的智能预约、智能导诊、智能预问诊、智能院内导航、智能诊后管理等便捷就医服务联动起来。
第三,就医链路易中断。如何挂号、去哪儿就诊、什么时候抽血、什么时候拿检验结果……对于就医流程不熟悉的患者来说,能够条清屡晰地“该干什么干什么”确实有一定难度。AI陪诊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就诊情况主动为患者提供下一步引导,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钛媒体App了解到,当前,上海市一医院联合蚂蚁做了九大类30+个细分意图,意图识别准确率在90%以上,上海市一医院称,接下来准确率有望提高到95%。
那么,AI陪诊师的实际应用究竟如何?钛媒体App也进行了现场体验:打开支付宝,平台若定位到上海市一医院,就会首页直接显示“AI陪诊师”入口,找到“公济小壹”,可以语音或文字形式提出困惑,如“我的眼睛出现了一个黑点,这是怎么了?”“公济小壹”会回答当前可能的疾病征兆,提出科室挂号建议,同时附上相应挂号入口。
挂号后,手机摄像头就会自动开启,通过实景AR技术,我们只要举起手机,屏幕里引路的小熊猫就会在前方带路至诊室,主动播报前方还有多少人候诊。当医生开具检查项目后,又会引导患者应该完成检查、缴费和取药。不过,要让AI陪诊师针对患者问题给出更精准的科室推荐,蚂蚁和上海市一医院还在意图识别能力之外,为AI陪诊师添加了多轮导诊、知识库问答、院内流程串联的核心能力。
医生工作痛点:
手术流程快,每日百台病历书写难
医疗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场景,想要在医疗行业调动整个大模型的可行性,还要从细分领域入手。上海市一医院又将服务对象定位在了医生群体,让大模型先替代劳动力附加值不高“病历书写”,帮助医生自生成电子病历。
范骏翔介绍:“当时探索的切入点其实很简单,我们第一人民医院的优势学科是眼科,眼科手术量最大的是白内障手术,70%以上的患者是日间病房出入院的。所谓日间病房就是患者在上午入院,最快他下午就可以出院,整个流程是非常快的。临床流程的加快,使得病历书写成为了瓶颈。大量的医生在下班后甚至要完成一天中近100台手术的病历文书。”
上海市一医院调研总结,医生书写一份病历的时间大概在5到10分钟。如果按照每天近100份病历的工作量,假设每份病历都以最快时效5分钟完成,医生一天至少要花费8个小时在病历书写上。
“机械化的工作耗费了年轻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何举措能够将他们从重压之下解脱出来,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一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孙晓东表示。
基于这样的痛点场景,上海市一医院与蚂蚁探索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电子病历生成的模式,据了解,这也是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成式电子病历”。
为方便医生使用,“大模型生成式电子病历”提供了结构化输入方式和语音文本输入方式。输出内容方面,它能直接通过AI生成手术记录、出院小结和入院记录,然后为医生标注差异化,最终在医生确认后生成病历。
不过听起来简单,让大模型生成的病历真正“可用”,还要解决大模型的“幻觉”问题。蚂蚁集团大模型技术总监陶东杰告诉钛媒体App,电子病历生成的背后其实依赖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医院内部的数据,另一部分是模型的推理能力。在医疗这个不容出错的领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大模型可控性挑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