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08 | 来源: 凤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这似乎才是所谓“差生多、管理乱、学生又懒又不上进”的职高背后,真实的职高样貌:
在一场人生考试失利后,职高生们很难找到努力的方向。
“以为自己可以重新来过,结果抬头就是天花板。”
15岁和18岁,殊途同归?
与李华不同,今年高考的梁明是中考时成功挤入高中的一位。
中考时他成绩虽低于普高线,但梁明爸妈思虑颇久还是决定用钱为孩子砸一个高中文凭。“上私立高中虽然贵,起码未来比较清晰。”
但他的高中生活并不算顺利。高中的课程难度比初中高了好几倍,为了留出充分的高三复习时间,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往前赶,原本文化课基础就比较差的梁明整个高一都强烈感受到“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
为了弥补英语成绩差,梁明的爸妈决定再加几万让他学日语,参加小语种考试,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改变“读专科”的命运:高考成绩300多,离本科线甚远。
“我初中那么努力,高中用尽浑身解数,结果撞邪一样回到了原本的赛道上。我其实反而松了口气,我时常感觉这3年是我偷来的,本不属于我。”
15岁用微弱优势分开的两个人群,在18岁命运般重逢。
如此带着些命运愚弄的故事不在少数,李华分享说自己的一个学长就在大专遇到了曾经的初中同学,而这似乎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在中国的学历鄙视链里,前面如何排序众说纷纭,但最后三位几乎没有改变:二本,职业本科,大专。
这三者几乎覆盖了80%的学生:2022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67.94万人,职业本科招生7.63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38.98万人。而2022年全国报名人数为1193万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