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15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叁中全會 | 字體: 小 中 大
今年6月底,中國總理李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對“大病初愈”的中國經濟不能“下猛藥”,並引述中醫理論,主張“固本培元”。
埃雷羅認為,中國政府可能采取的做法包括“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適度補助”以刺激消費、“減緩人口老齡化的結構性措施”、“投資准入的對外開放(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以吸引外資、“增加地方政府稅收如消費稅”以應對地方政府由於土地價格下降而面臨的財政枯竭、“延遲退休”和“縮減政府開支”以期實現財政平衡。
中國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這些做法之間進行權衡。缺乏社會福利的代價是民眾進行預防性儲蓄,導致私人消費不足。刺激消費要求擴大政府開支,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但這將損害本已惡化的財政狀況。
習近平多次表示,中國不能搞養懶人的“福利主義”。中國經濟決策層有多大共識建立起社會安全網,對中國經濟進行消費導向的結構性改革,有待進壹步觀察。
中歐貿易摩擦可能加劇
埃雷羅表示,從長期來看,解決中國經濟困境的方向是擴大地方財政自主權和發展高端制造業,不過這兩點似乎在短期內都不太可能。
外界預計財稅體制改革是本次叁中全會的重點,具體措施可能包括消費稅和增值稅所得由中央轉移至地方。習近平強調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研究員亞歷山大·戴維(Alexander Davey)向美國之音表示,這預示著“過去為中國工業體系現代化和促進科技創新而投入大量資源和人力的那種改革將繼續下去。”
他同時提醒,政府在社會服務和科技創新的投入無法兩全齊美:“科技投資是否會對北京為地方政府分配醫療、教育、基礎設施、政府雇員工資等資源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還有待觀察。”
依賴高端制造業出口拉動經濟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模式,可能加劇中國與其主要出口目的地的貿易爭端。美歐近來指控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已經采取反傾銷調查和征稅措施。
戴維說:“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可以被用來報復布魯塞爾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以及歐盟對中國采取的其他去風險措施。北京可能將白蘭地、葡萄酒和特定類型的汽車等歐洲進口產品定性為不必要的奢侈品,並據此征收關稅。”-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