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16 | 来源: 关胖本胖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最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给央行布置了一个任务,把钱变“毛”。他说,央行需要让消费者、投资者明白,“自己会不遗余力的让你们的钱变毛,你花不花?你不想花也得花”,“要把你的钱变毛”。
为了避免断章取义之嫌,把图贴这下边:
01
大概是为了不让张委员的形象变“毛”,一些正规报道把张委员的虎狼之词大幅删改了,成了“断章取义”式的报道。还好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为我们、为后世保留了张所长的“经济学理论”。
虽然一口一个“日本”、“克鲁格曼”,很是谦虚,逼老百姓花钱的“把钱变毛论”却是张所长的原创理论。克鲁格曼可没这么大胆子。
在经济学界,保罗.克鲁格曼的确是个另类。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被誉为凯恩斯之后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也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体天赋,活跃在各大媒体上。所以,克鲁格曼最有影响力的不是经济学著作,而是发表在媒体上的大量评论。
半个媒体评论人的角色,克鲁格曼有很强的“问题意识”,而不像大多数同行那样看重“理论体系”。比如,他以自由贸易的全球化理论获得诺奖后不久,就发表评论说理解和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很多同行一脸蒙圈,老克这是啥意思?才说拆除贸易壁垒促进全球化是最优解,怎么这么快就变脸了呢?克鲁格曼完全不在乎。什么学派、理论体系完整性,他就没当回事。
克鲁格曼的“大嘴属性”好不好、理论成就高不高,见仁见智,这里不多做评论。需要指出的是,克鲁格曼很多观点是针对具体事件,一些犀利的表达是有修辞属性的。
比如,张斌说克鲁格曼劝日本央行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央行”,其实是克鲁格曼讽刺日本央行的锐评。因为,日本央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负责任”实在太辣眼睛了。
日本央行的骚操作始于日元升值后超发货币,导致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堆积。问题浮出水面,日本央行慌不择路连续暴力加息,导致股市、房地产市场全面崩盘。闯下惊天大祸后,应对迟缓,错过了挽救的窗口。日本央行的业务不行,可是甩锅厉害啊。左手甩锅市场,右手甩锅名义上的上级大藏省,自己摆出一副“我尽力了,我是负责任的”委屈姿态。
这时候日本舆论界还在为“遏制高房价”的夙愿得偿开香槟,央行当家人三重野康被他们捧为“负责任”的昭和英雄。真崩溃了,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了,媒体不好意思自己打脸,只好配合央行甩锅。
于是乎,经济崩溃的始作俑者日本央行居然还体面了好几年。可是,纸包不住火,克鲁格曼是最早对日本央行祸乱经济提出批评的经济学家之一。
克鲁格曼建议日本央行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央行”,充满了反讽的意味——“负责任的央行”?你装什么蒜啊,都照你这么“负责任”,经济得完蛋,趁早“不负责任”吧。
克鲁格曼给日本经济开的药方,可不是张斌的“把钱变毛”、让老百姓“不花不行”。人家可没那么大胆子。
克鲁格曼确实主张央行和政府政策引导提高通胀率。安倍政府把年度通胀率目标定为2%时,克鲁格曼说低了,怎么说也得到4%。通胀率多少合适,也就是对经济有利、老百姓能承受“温和通胀”上限在哪儿,经济学家是有争论的。胆子大的认为9%为上限,胆子小的认为是3%就差不多了。克鲁格曼建议的4%,充其量是略胆大。4%的通胀率,也绝对到不了“把钱变毛”、“不想花也得花”的程度。
克鲁格曼是犀利的,但不疯不坏,没有祸祸老百姓的勇气。-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