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19 | 来源: 互联网怪盗团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上级领导乃至大老板又是怎么看的?是真心认为加班提升了生产率,还是将其当做一种“服从性测试”工具,又或是仅仅拿来当做裁员的借口?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哪怕对他们进行调研,他们也不会说真话。在此我想指出另一个视角:中国互联网大厂的成长速度过快,来不及形成良好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准确地说,整个中国的民营企业界在管理制度上都还比较落后。在遇到结构性问题的时候,它们无法以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有求助于简单粗暴的服从性机制。就像那些教学水平一般的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抓考勤、抓内务,虽然效果极差,但那是它们唯一的选择。
大厂离职员工的去向
在传统上,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以及外企,都是高学历年轻人扎堆的高收入行业;现在三者都在经历裁员降薪。过去几波互联网招聘下行周期当中,离职员工的选择其实不少,这一波则大不一样了!当一个人刚刚离开大厂,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他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轻松一下”,例如去旅游或回家躺平一阵子;超过一个月之后,就必须严肃考虑今后的生计问题了。即使是那些在大厂工作期间颇有积蓄、暂时不愁生计的人,也不能承担长期脱离职场导致与行业脱节的风险。就我的观察,他们最主流的选择有如下几种:
留在互联网行业的人仍然是最多的,如果回不了大厂,就去中小厂或创业公司。很多人会“蛰伏”小厂,伺机回到大厂。
离职后考公考编的比例不低,这一点令我有些吃惊;不过上岸之后立即感到后悔的也不在少数。
“回老家”当然也可以择,但它不是真正的选择;“回老家”之后,要么考公考编,要么寻找本地企业下家。
“数字游民”也是一种颇为流行、而且越来越流行的选择。对于这个选项,让我们留待下一节详细探讨。
先说第一条。大部分大厂离职员工,除非彻底厌倦了互联网行业,否则首选还是留在这个行业。那些致力于“反内卷”“反PUA”的年轻员工,也更倾向于在互联网行业找一家没那么卷的公司;因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其他行业的内卷和PUA可能更严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互联网行业非常大,总归有稍微好一点的公司和团队,前提是必须耐心寻找。有些从大厂离职超过半年以上的人,不一定是找不到下家,而是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下家。
在外界看来,AI创业公司应该能提供不少新岗位——但那只是假象。国内大部分AI创业公司还很缺钱,它们拿到的投资很多是以算力方式提供的,而且它们的主营业务盈利遥遥无期,从上到下都不太敢花钱。坦白说,当前中国的AI创业热潮,远远比不上多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吸纳投资和就业的能力均不可同日而语。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大厂员工离职去做出海的认,都比去做AI的人更多。如果你是基础研发人才,则另当别论;现在整个国内科技圈子最容易找工作的可能就是AI基础研发人才(但这些人的比例相当低)。
再说第二条。大厂离职考公考编的人数其实不少,按照一位深圳的朋友的说法,“南山书房里每天坐着的可能有一半是大厂离职复习考公的”(肯定略有夸张)。一线城市的公务员待遇很好,但是很难考,而且要求本地户口;因此大部分考公考编的人都会先回到老家,这样还可以利用在当地的社会关系。考虑到他们本来的聪明才智,若愿意再努力内卷一次,考上的概率其实不小(视具体岗位而定);考上之后立即感到后悔的比例也不小。
有朋友向我介绍了一个生动案例(不是他本人):考公一次上岸,位于某省会城市,但是收入降低到了在大厂的四分之一,关键是工作仍然很累。在小红书、B站和知乎上,人们总是畅想上岸之后就能“躺平拿工资”,乃至明目张胆的摆烂;可是大部分公务员岗位不能这样,少数能这样的岗位则非常难进。至于考公群众畅想的所谓“社会地位”“仕途”,对于绝大部分普通公务员而言更是痴人说梦。这种巨大的落差,很可能阻止了更多大厂员工投入考公。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超过35岁才离职的人已经无法选择考公,而30岁以下的人又总想再看一看更多机会;真正严肃选择考公的人,其年龄段非常狭窄。
不止一个目前还就职于大厂的朋友对我说,一旦自己离职了,就选择回老家“躺平”,完全依托过去的积蓄和家庭关系为生,在本地找清闲的工作或小生意做。可是在现实中,我尚未看到任何真正离职了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可能是因为物质条件不允许,也可能是因为观念;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可惜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