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19 | 来源: 互联网怪盗团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互联网行业的“精英化”不仅体现在战略、投资、财务等中后台岗位,也体现在部分前台岗位,尤其是商分(商业分析)。例如,美团这种“商分驱动型”公司从券商招聘了大批商分,去年年底我还有熟识的朋友差点去了(最后并未成行)。至于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大厂也不遑多让,在其所有业务团队都能发现具备投行、投资或咨询背景的商分。哪怕是校招进来的人,也不乏出身商学院、在校期间踩着进投行或者MBB的节奏、精英光环满满的毕业生。他们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则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似乎到了潮流逆转的时候。按照一位自认为随时会被裁掉的大厂商分(具备投行、咨询背景)的说法,“我司没那么多钱了,养不起我这么贵的商分了”。上文描述的那位差点去了美团的朋友,最终没去的原因是薪酬远远低于预期——至于早年从券商跳槽过去的、薪酬较高的人有没有降薪,不得而知。附带说一句,这位朋友最后选择了跳槽去一家规模较小的券商,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
在这种形势下,互联网行业的“精英背景”人才比例不一定会下降,因为精英也没有太好的机会了,加入互联网大厂仍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选择。但是,互联网大厂工作环境的“精英化”必将被踩刹车。上面那位朋友说的很好,“没那么多钱了”,而“精英化”要以大笔闲钱做基础。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我们或许也将看到“大厂黑话”的退潮,乃至“土鳖气息”的回潮。不过无论如何,互联网行业不可能回到多年以前的那个“low逼状态”了,因为它已经实在太大、太重要了。
一些简短的对比
上文提到过: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主要指券商/投行和基金)、高端外企,是高学历的中产阶级白领最密集的三类单位,也是最有可能实现“打工致富”梦想的地方。但是它们彼此存在显着区别——金融机构和高端外企是两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雇佣的白领体量有限,而且自身业务进化速度比较缓慢;互联网大厂则呈现出极强的开放性、剧烈的变动性,白领员工规模也要高出一个数量级。虽然当代中国还谈不上什么Old Money和New Money的区别,但是或许可以得出一个不太严谨的结论:金融机构和高端外企更像Old Money,互联网大厂更像New Money。
因此,同样是在行业增长减缓、裁员降薪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大厂员工(无论是否已经离职)表现出的积极主动性、求新求变的意志,明显更强一些。这种“求新求变”,不等于“内卷”——很多大厂离职员工都是反内卷的先锋;它更像是一种“我到底想活出什么人生”的探索姿态。所谓内卷,本质上是放弃了自我设定人生道路的权力,在他人设定的赛道上永无休止地奔跑;互联网大厂员工曾经是内卷最厉害的一拨人,现在其中一部分也成为了最先最彻底放弃内卷的人。
虽然大厂员工经常自嘲“有厂味儿”,“陷入了大厂的虚荣陷阱”,但是他们的心态还是远比金融业或外企从业者更加开放务实。换句话说,他们沉浸于“职业逼格”的程度远远较浅,对于未来的态度远远更加灵活。从其中绝大多数人身上看不到自怨自艾的气息,更没有无能狂怒(哪怕刚刚失业或很有可能失业);即便是那些自称要“躺平”的人,身上往往也充满生机活力。这可能只是我的调研范围偏差,但这种生机活力让我看到了希望——不管在职还是离职,互联网从业者总体上与“死气沉沉”四个字不搭边,总能产生新的想法、尝试新的活法。
这就是我喜欢研究互联网行业的原因,也是我至今仍然建议年轻人加入互联网行业的原因(我自己也是年轻人,不论从心态还是生理年龄讲,都是如此)。-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