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19 |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据官方数据,历峰集团在大中华地区已经连续两个财季销售额大幅下滑,且下降速度逐渐变快。
在上个财季,即2024财年第四财季,历峰集团销售额已下跌1%至4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80亿元),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市场大跌12%至19.0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1亿元),成为全球市场唯一下跌的地区。
目前,不单是高奢品牌在中国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价格上更“亲民”的轻奢品牌也不好过。
丹麦轻奢珠宝品牌潘多拉(Pandora)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就十分惨淡。2023财年,潘多拉在中国市场实现营收同比下滑9%至5.64亿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5.8亿元),有机收入负增长18%,即使公司实施“凤凰计划”改革战略,推进品牌年轻化,但从业绩上来看,其改革也是相对失败的。
并购危机?
另外,上个月还有消息传LVMH集团正在秘密增持历峰集团股份,并购危机再一次浮出水面。
但历峰做派一向强硬,董事长Johann Rupert仍控制着该集团51%的股权,其他股东所控股权均在3%以下。2022年初,就有市场人士透露称开云集团向历峰集团表露收购兴趣,但遭到后者拒绝。
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郭剑光指出,目前行业内的并购趋势是如Lululemon和Hoka这类高端奢侈运动品牌,历峰集团所经营的硬奢品类并非其他巨头并购的最佳选择。
谈及估价,他表示收购后的协同价值较低,可以将现市值(流通股数和一周平均收盘价的乘积)再乘以约1.5倍。
周婷则有不同观点,她表示历峰集团被整体并购的可能性很大,未来经营面临巨大的压力,恰是资本围猎时机。
重寻方向
大中华区业绩遭遇滑铁卢,真的是因为中国消费者不买了吗?答案显然没有品牌新闻发布中表述的那样简单。
当中国市场和亚洲市场在每个品牌的成绩单上承压时,被列为独立单元的日本市场则在每个品牌处扮演着优等生的角色。
据悉,日本市场是LVMH集团和开云集团一季报中唯一录得销售额双位数增长的市场,更在Prada和爱马仕的一季报上遥遥领先,分别大涨45%和25%。
而据环球蓝联的一份研报,中国游客在日本的平均免税支出较2019年大幅增长117%。在LVMH集团本财年一季报发布时,有分析师称中国消费者的很大一部分购物发生在日本。在不久之前的五一假期,中国消费者在日本狂买LV的新闻也引发热议。
巴黎咨询机构Luxurynsight的数据显示,随着日元兑美元汇率跌至34年来的最低点,中国内地与日本之间的奢侈品价差几乎达到1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巴克莱分析师Wendy Liu表示,对顶级奢侈品牌的狂热反映出中国消费者比以往更加注重价值。
周婷则指出,除了中日市场间的价差导致的消费外流之外,高端消费信心不足和大众消费升级严重下降等综合因素的长期累积,也使得中国市场当前可拓展的增量受限,这是目前国内奢侈品消费乏力的重要原因。另外她还表示,中国市场需要零售模式的变革,才能解决现有发展的效率问题。
同时,与海外品牌所遭遇的情况不同,一些中国本土品牌隐隐有崛起之势。
从流量上看,国内轻奢珠宝品牌如HEFANG则因热门剧集《玫瑰的故事》而火爆全网,门店数量激增达60余家;而回归传统珠宝赛道,菜百股份和曼卡龙也在2023财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
彭博社奢侈品分析师Deborah Aitken估计,2024年中国消费者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中所占比例约为23%,而疫情暴发前这一比例为33%。
她表示,到 2025年,这一比例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因为奢侈品市场今年的增长率仅为5%至6%,而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仍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郭剑光表示,历峰需通过调整店铺网络、减少非国际旅游城市的店铺数量来稳住业绩,同时加大低价和顶奢产品线的推广,通过合作开店计划,降低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要重新夺回市场份额,提升业绩,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卡地亚”们还要不断重寻在中国市场的方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