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24 | 來源: 每日人物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相似的情形不止發生在北京。
2019年,22歲的汪菁大學畢業,在武漢贰環買了壹套大平層新房,總價760萬,貸款490萬。也是為了結婚,“掏空兩個家庭的現金。”2022年年底,她忽然聽說,同小區、同戶型的房子被掛出了500萬出頭的價格。自己的房子叁年跌了200多萬。可房價的頹勢仍然沒止住,今年春天,同小區的壹棟別墅價格“腰斬”,從2000萬跌到900萬,至今沒有成交。
黃金地段的房子也沒能保全。2021年,范辛為24歲的女兒在江蘇昆山以310萬全款買下壹套新房,房子緊鄰陽澄湖高鐵站,離彼時即將開通的昆山地鐵S1號線也只有300米,處在標准的“上海半小時生活圈”。他以投資的眼光看待這套房,想著過幾年房價上漲30%總沒有問題。2022年下半年開始,房價持續下降。最近壹次與中介溝通,他被告知,同小區、同戶型房的成交價跌到了200萬元——跌幅超過35%。
有網友發文對比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2016年至2024年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的房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中位數最高點出現在2022年8月,贰手住宅最高點出現在2021年7月。兩者在2024年2月的價位,分別與2020年5月、2018年9月持平。
過去幾年高位買房的人們,正催生出相似的故事。他們在上風口時入市,等回過神來,似乎已落到了下風口。
張誠在北京昌平做贰手房買賣,對那些前幾年經他手高位買房的人,他在微信裡專開了壹個分組。但凡他發的朋友圈涉及到當下的房價,就屏蔽這個分組,以減少對他們的刺激,“有些人當初買房貸款了180萬,結果那房子現在可能也就值個200萬。首付差不多虧沒了。”
程龍從事房產中介16年了,他將北京近拾年的房價分為叁個階段:2015年至2017年,百業創新,熱錢湧入房地產,房價瘋漲,壹套房,壹年內就有可能升值壹倍。2017年,北京推出“317政策”後,認房認貸、暫停發放長期貸款,房價瘋漲的勁兒就過去了。但自2018年後,總體仍保持向上。直到2023年春天起,房價猛跌。
▲圖 / 視覺中國
迅速地漲與跌,在他看來都是失常的表現。
作為切身利益相關者,最近壹年,他的工作和生活也壹起失常了:他所在的門店有贰拾多人,壹個月只賣出去兩套房。在2023年春天以前的黃金年代,他的店曾創下壹周賣出15套房的紀錄。程龍的收入因此少了八成,正焦慮地思考轉型,肆處打聽怎麼做房地產自媒體。
中介們總結,現階段,除了急需用錢或需要學區的,不論賣房者、買房者,大多都在觀望,等待更利於自己的時機。“買的人不願出手,賣的人不願降價。”
原中房智庫城市研究院執行院長秦剛分析,不同城市中,房產投資者的占比不同,導致了房價變動的速度、程度不同。以環京、環滬經濟圈城市舉例,比起居住目的,或有超過半數購房者抱著投資目的。正因此,它們房市的震蕩也來得更快、更激烈。
必選項
對壹些高位買房的年輕人來說,買房是必選項。
房子並不只用於居住,它是婚姻、後代教育的保障,是資產和階級不滑落的底氣。完美的房子不存在,地段、學區、新舊、價格,普通人最多擇其贰叁。房子不完美,你卻不得不買。如果你此刻不買,在未來,你或許想買而不得。
六年前,劉芸初到北京,入職的國企提供免費宿舍,是老小區內的兩室壹廳,她與同事合住。但就和許多北漂壹樣,這樣暫居的場所承載不了她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她不敢隨意增添生活用品,不敢設計自己喜愛但無法帶走的角落。“鳥都知道要給自己搭窩。”她和男友都是注冊會計師,那時收入穩定、對未來規劃清晰,她希望能有壹個自己的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