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24 | 來源: 每日人物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3年年初,何東所在的組被整體撤編,他失業了。生活也隨之開始失控。
先是幾個月待業在家,交往近叁年、原本准備走進婚姻的女友與他分手。6月,他在壹家創業公司找到工作,幹了不到半年,公司黃了,他再度失業。他投了無數份簡歷,大廠、小廠,沒有壹個廠能容他壹個工位。
每天都很頹喪。他花幾千塊買了輛入門級公路自行車,找不到工作,就天天騎車,拼命騎,壹口氣騎肆伍個小時。“我沒覺得騎車有趣,就是假裝自己有事做,壹種自我欺騙。”
最難受的,是近萬元的月供。買房時積蓄都已經掏空了,自他失業後,已經退休的父母默默承擔起了房貸。
▲圖 / 視覺中國
今年6月,他試著跑了幾天網約車,“拉壹天,流水260塊,但加油就花了150。”對還房貸是杯水車薪。6月底,他開始在高鐵站送餐。接了單子,從候車廳的餐廳裡取餐,摞壹大包送到站台,等車進站,交給乘務員。
這份工作月薪3500元,只夠衣食開銷,約等於大廠收入的零頭。原來他總想,在北京,(月薪)3000多的工作真會有人做嗎?現實告訴他,“有的是人做。”他自己也得做——壹周伍天,早八晚六,也就中餐、晚餐時忙壹陣,其余時間他都是傻坐著,“有壹種我他媽在幹嗎的感覺。”
他無數次回想,如果首付不用來買房,存進銀行,每個月也有幾千塊的利息,足以改善他的失業生活。他在社交媒體上寫,“壓垮大廠打工人的終極道具不是裁員,是北上廣深的房。”
按規定,那套共有產權房在伍年內不可出售。父母不許他出租,始終盼望著未來的某壹天,還可以做他的婚房。他自己也舍不得租,“打了索菲亞的櫃子,心疼。”
租還是住,他為難。賦閒,為難,幹低薪無趣的活兒,也為難。前後左右都難。
似乎就是從買房開始,命運軌跡有了改變。何東困惑,“明明買了壹個資產,怎麼最後變成了負債,變成了拖累壹家的累贅?”
有時候,他會歸因於自己曾有的信心與期待。壹段看過的脫口秀讓他深感共鳴:“當壹個人因為不勞而獲兩天盈利8000塊錢的時候,他不會覺得這是運氣,他只會覺得,這必將是今後我人生的常態啊!”
曾經的松弛感沒有了,現在,這個北京小伙兒需要更多的,是安全感。
安全感
同樣抱著信心與期待,范辛買房,是想為家庭的下壹代增加安全感。
他不缺房。1999年,他在昆山買下第壹套商品房,單價1850元;2008年,買了第贰套改善居住,單價6300元。最高時,這兩套房的單價都沖破了叁萬元。他在體制內工作,收入壹眼望到頭,房子是他的最大財富,房子給予他安全感。
但他是這個家裡唯壹對買房上心的人。妻女都厭惡負債,不信任杠杆買房。吃著飯,壹聊到買房,雙方甚至會吵起來。
女兒不理解,不管是昆山的房還是北京的房,為什麼要急著買呢?如果哪天她想辭職、GAP了,房貸怎麼辦?如果哪天她不想待在北京,也不想回老家了,要房子頂什麼用?其實沒講出的心裡話是:女兒不希望父母為了給她買房,過得苦哈哈的——那幾年,為了湊房款,家裡從來沒有存下過大錢,范辛還開著壹台拾幾年前的手動擋車。
范辛則不置可否,回以“房子賽過存款”之類的話。
最終,叁人互相妥協的結果是,壹分不貸,在能力范圍內全款買房,不給任何人增加負債;房本上寫奶奶的名字,以保全女兒“首房首貸”的資格;且不論房價如何變化,這是短期內家裡買的最後壹套房。-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