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7-26 | 來源: 自由亞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叁中全會 | 字體: 小 中 大
專欄|#財經時時聽:叁中全會公報是真改革還是又壹場忽悠?https://t.co/Nsj9DfHO5i pic.twitter.com/RLGoU0YHJL—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July 26, 2024
中共叁中全會剛閉幕。在會議結束後公布的5000字的公報中,中共高層重申過去壹段時間以來提到的官方經濟政策目標,包括實現工業現代化、擴大內需、應對房地產等風險,其中談到改革贰字多達53次。然後,會議結束後,中國股市卻連跌了數天,投資人反應冷淡。外媒和評論壹致認為,叁中全會經濟藍圖缺乏實際操作細節,令人擔憂這不過是喊喊口號罷了,缺乏改革的誠意。本期節目將就叁中全會公報有關經濟政策的壹些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參加討論的嘉賓是美國紐約地區經濟學者秦鵬。
叁中全會公報的改革內涵解讀
7月15日到18日,中共第贰拾屆中央委員會第叁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做了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壹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該《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其中包括“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機遇”,“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等壹系列表述,引發外界的關注。
根據公報,中國要在2029年,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周年時,完成決定中提出的改革任務。中國高層重申他們廣泛的經濟目標,包括實現工業現代化、擴大內需、應對房地產等風險。根據梳理,此次叁種全會公報,“改革”贰字出現50多次,其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成為高頻詞,包括教育、科技、人才發展、金融、土地制度、外貿、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醫藥衛生等各方面的體制改革。
美聯社注意到,叁中全會提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並強調黨的領導是進壹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紐約時報指出,《公報》重復了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主題,比如新質生產力。其中幾乎沒有提到任何措施,對房地產價格暴跌和爛尾樓問題沒有提到直接解決辦法。中共中央委員會承諾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涉及從可再生能源到航天等八個領域。這些行業與實施了10年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行業基本相同,幾乎沒有新意。
房地產行業問題如何解決沒有具體說法
中國第贰季度GDP增長4.7%,低於預期,比第壹季度的5.3%明顯放緩,外界聚焦叁中全會是否提出改革方案。華爾街日報稱,叁中全會公報罕見地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和房地產危機表示關注,但可惜的是,藍圖中卻沒有細節。
報道稱,叁中全會前,人們關注的主要壹個領域是中國的消費稅制度。壹些經濟學家認為,該制度助長了地方債務危機,使得中國難以刺激消費。
多年來,中國中央政府壹直通過接受地方支付的大量稅收,控制國家財政。此外,中央還對地方政府的舉債規模設定了上線,但又希望地方政府能夠以有限的預算拉動經濟增長並提供基礎設施服務。
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的消費稅收入幾乎全部上繳中央,導致地方無力刺激當地消費。2023年,中國全國消費稅收入約為2200億美元。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增值稅行業企業所得稅收入實行分成制度,激勵地方官員促進投資和制造業發展,但這些領域已經出現投資過剩的情況。
華爾街日報稱,在叁中全會的報告中,中共高層承諾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並“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後移穩步下劃地方”,但沒有提及如何實施。
關於消費稅的措辭最早出現在2019年,後來在2021年的拾肆伍規劃中重復提及。
在房地產危機解決方案同樣含糊其辭。中國房地產危機的根源之壹是開發商濫用樓盤預售資金。壹般而言,樓盤預售款本應存入托管賬戶用於建築開支,但中國許多開發商在完工前就將資金提走。由於地方政府嚴重依賴房地產相關稅收,對於樓盤預售審批拾分松懈,導致各地出現大量爛尾樓,數量高達2000萬套。
經濟學家們表示,清理爛尾樓對房地行業的復蘇至關重要。叁中全會的計劃藍圖承諾改革融資和預售制度,但沒有說明如何具體改革。
另外,此次叁中全會強化了壹些分析人士的觀點,那就是,中國政府已經不再將房地產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工具,而是需要改革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壹部分。在叁中全會公報中,中國高層將房地產行業納入“民生”部分,而不是經濟增長相關部分,其中提到要為房地產行業打造新發展模式。分析師解讀,這表明中國政府希望房地產擺脫過去高杠杆高資產周轉的模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