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08-02 | News by: 李兴平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人文相亲,民族相知,正是这条源远流长的融合之路,造就了我们今天这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凝望历史的浪潮,方能看清华夏先民何以坚守"天下为公"这一宏旨,令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最终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二、生存现状决定思想认知
任何民族的生存状态,都深深地印刻在其思想文化之中。对于生活在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言,他们的一切生活理念都环绕武力征服和战争掠夺。相比之下,世代赖以为生的农耕文明则孕育出了追求和平、安居乐业的价值观。
满族人原本亦是如此。作为东北边陲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寒冷的长白山区一贫如洗,土地贫瘠,无法耕种。绝大多数人口都靠打猎和掠夺为生。残酷的生存环境无疑造就了满族人凶猛好斗的气质,骑射、狩猎等技艺亦在这一背景下不断精进。
正所谓虎骨难酿齑。在这个充斥着血腥与杀戮的世界里,满族人无不视武力和战争为生存之本。皇太极就曾豪气万丈地吼出"大清是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这一口号。可见,征服和掠夺本就是满族人对待外族的基本处世态度。
而与满族处于鲜明对比的,便是大多数汉族人的生活状态。自古以来,汉族人就大多生活在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的中原腹地。在这片热土孕育出的,正是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
一年之际在于春华秋实,积德行善、勤勉劳作才是善良质朴的农民追求的全部。他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望子成龙、耕读传家;所憧憬的,不外乎安居乐业、和气吞云。于是,华夏大地上便生根发芽了一种重文轻武、推崇士农工商的价值取向。
曾几何时,为了反映农耕文明对社会道德的普世渗透,古人甚至形象地将"武力"与"文化"两种力量置于天平两端加以比较,终于赞颂出"文化可以教化武力"的睿智箴言。这种思想观念,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一方面是游牧民族蓬勃向上、骁勇善战的野性文化;另一方面则是农耕文明追求安康、知书达理的睿智传统。两种观念如同正反面一般,在当年汉满大战之际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