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8-14 | 来源: 独角鲸工作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俄军做不到灵活及时的机动防御,就只能四处围堵。人海战不是俄军的强项吗?可是,目前的情况下,俄军可以投入库尔斯克州防御的兵源很成问题。
俄军的军改大致上是“贵精不贵多”的精兵战略。俄乌冲突以来,能打的基本上都上了前线。后方留守的基本上都是以义务兵为主的“鱼腩部队”,主要用途就是维持地方秩序。因此,遭遇乌军精锐部队的进攻一触即溃,不是他们无能,而是正常的“出厂设置”水平。
更麻烦的是,现在连凑数填线的“鱼腩部队”也不足。俄杜马议员、南方军区副司令员视察库尔斯克州后,在社交媒体上说,防线上的地雷是埋好了,可是地雷阵后面人影子都没有。
可见这些鱼腩部队修筑防线还算尽责,只是驻防的人手不够。现在要临时拉人填线,人从哪儿来呢?
首都圈的留守部队倒是近,但是敢调多少呢?外高加索、远东确实还能挤出一点留守部队,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近的不能动,远的过不来,只能临时征兵充数。所以,库尔斯克州第一时间的防御乏力,俄媒体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满意。
不满意也没办法啊。形势比人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就这么点,只能在决策时做出取舍。军事上的最优解,是放弃前线部分地区,大规模、成建制地回防。但是,这不仅会付出丢失“战果”的军事代价,还要付出很沉重的政治代价。
本来在乌境内打得就不尽如人意,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好不容易夏季攻势俄军推进了一点,现在又要向回“战略转进”,相当难堪。
即便回防,也很难抓住乌军的主力决战——乌军既然可以悄悄地进来,就能悄悄地回去。整个战事进程,俄军在相对固定的阵地战死磕还可以,一旦运动起来就占不到便宜。
说到底,还是电子战水平的局限。如果是俄军回防扑空,乌军轻轻松松“事了拂衣去”,等于输两回。总之,主动大规模回防是解库尔斯克州燃眉之急的军事最优解,但政治代价太大,这个决心不好下。
另一个军事选择是索性在境内收缩防线,重点方向防一下,别的就先放一放。看看乌军下一步的动作再说。乌军毕竟不是“天降神兵”,也有补给问题、兵源问题,扩大战果的能力终究有极限。但是,这种消极防御,且不说各种军事上的变数,政治压力也受不了。
一波波涌向莫斯科的国内难民怎么安置?这一波的好几万已经到首都了,夏天住帐篷还行,到冬天还回不去就麻烦了。要是再放任乌军继续四处出击,再隔三差五给莫斯科送几波难民,就不可收拾了。
再者,消极防御对民心士气的打击很大,民意失控反噬的风险很大。俄罗斯民众中的确对“特别军事行动”高度支持,西方心心念念的反战力量是没有的,可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
可是,高度支持不是无条件的。民意支持的是胜利,而不是失败。外面打不赢也就罢了,现在敌军老在眼前晃悠,英勇的俄罗斯民众还能情绪保持稳定吗?
还有,消极防御库尔斯克州,各州的“山头”会作何感想?外高加索、远东的联邦主体本来就对来自联邦的补贴减少、兵源索求无度有怨气。眼看着对库州“见死不救”,这些远州的离心倾向会加剧。这些边远地区不重要,那常年“受北约威胁”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又会作何感想?
俄罗斯的内部政治本来就很复杂,特别军事行动久拖不决后更复杂。内部的抗压能力不可高估。因此,消极防御在军事上或许可行,政治风险不可承受。
综上,应对库尔斯克州战事的主要压力来自政治,不能军事优先。这才是克里姆林宫和军方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军方“撒谎”引起了高层反感。
俄罗斯对乌情报工作不是只有军方在做,甚至主要不是由军方主导的。当初忽悠出“基辅闪电战”的情报来源就不是军方的,而是情报系统。因为误导决策,很多情报系统的高官落马。
因此,就算这回军方的信息收集、情况判断的确出错了,可情报机构也没做对啊?凭啥格大将独自背锅呢?对乌军此次行动的后知后觉,本质上是技术上无解,而不是哪个部门出了问题。
俄媒体集体炮轰格拉西莫夫大将,一方面是舆论的情绪宣泄,另一方面也是高层拉扯的表现。有分析称格拉西莫夫最近被高层冷落,那多半也是因为决策分歧,而不是所谓“撒谎”。-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