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8-15 | 來源: 秦朔朋友圈 | 有4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徐崢 | 字體: 小 中 大
原標題:
《逆行人生》:迎合刻板印象的現實主義
《逆行人生》上映,網上的評價比較分裂。抽空去看了,說點看法。
有人說,電影以小人物的視角,展現了生活的真實與不易,是壹部反映現實、致敬奮斗者、傳播正能量的佳作。
電影是肯定想傳播正能量的。整部電影的多數街景都是高色溫的灰藍色調,暗示著暗沉、陰郁的風格,這正好把騎手亮黃色的制服襯托出來了,使人感覺溫暖,興奮和愉悅。
這符合電影的主旨:遭受生活的重擊,仍然積極向上。
但也有人說,這是壹部分富人拍給窮人看的電影,虛偽做作。先不說這種說法對不對,我覺得,這種說法是可以解釋和理解的。
電影在技術上是優秀的,攝影、節奏、結構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但電影的故事情節,拼湊痕跡太重,因此缺乏靈魂,人物形象生硬。
電影男主角高志壘入職11年,裁員賠償70萬,反推他的工資,應該是壹個月6萬,再加上年終獎等等,差不多壹年有70~100萬。
為什麼這樣的收入狀況完全無法應對危機?這是因為電影給高志壘加上了所有網絡上流傳的苦難。
電影中的高志壘,符合經典畫像。現在網上流行所謂的新時代中產“作死叁件套”——高額房貸、配偶不上班、孩子上國際學校。高志壘精准地滿足了這叁點。
電影為了強調這壹點,還用高志壘的父親喊出:是你叫你老婆不要上班的。
此外,電影還加上了P2P損失了幾乎全部存款,以及父親生病的情節。
這個起始設定,迎合了網傳的形象,網感非常強,但這導致電影迎合了概念,人物卻變得刻板僵硬,缺乏了生活本身的真實,成了壹部缺乏靈魂的苦情戲。
如果以我作為壹個新聞評論人的角度來看,某種程度上,這部電影是新聞評論的電影化——因為它具象了諸多的新聞點。這並不奇怪,當幾個編劇在壹起攢故事,開頭腦風暴會的時候,以往的新聞點,就會成為他們不願舍棄的東西——這些新聞點能引發共鳴、帶來流量。
但是,當壹部電影像新聞評論,它就既沒有了時評的深度和見解,也失去了生活細節帶來的沖突、張力、人性、矛盾的動人之處。
徐崢的演技是沒有問題的,演什麼像什麼,不會讓人出戲。但電影劇情卻讓人出戲,所以,就產生了這樣壹種流傳的說法:“有錢人花時間演窮人來賺更多的錢,窮人卻花錢買票看有錢人演自己”。
其實,幾乎每壹部電影中的窮人,都是富人拍的,富人演的,之所以《逆行人生》出現了這個評價,就是因為電影缺乏生活的真實,讓人出戲。-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