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08-18 | News by: 表外表里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加州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饱尝客大欺店的滋味,黄仁勋不得不妥协,同意“降低Xbox的未来成本”。
然而,6年之后,面对苹果、戴尔、惠普不满GeForce 6000-9000系列芯片集体撤单,股价大跌95%的“显卡门”事件,黄老板却选择把客户爸爸得罪到底。
他对显卡导致电脑过热、烧机的问题轻轻揭过,后续苹果主动找过来求定制化合作,也一口否决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话语权出现了转移。
世纪初的主机时代,游戏机厂商掌握着“流量入口”,游戏的发行、运营等都由索尼、任天堂等巨头一条龙通吃,芯片供应商通常只能“仰其鼻息”。
即便英伟达开创性提出GPU概念,并在显卡领域一骑绝尘——从划时代产品Geforce256开始,显卡技术持续快速迭代,手握游戏行业2D转3D的钥匙,也逃脱不了被一锤定生死。
与微软闹掰之后,英伟达又直接错过了微软新规格的DirectX9,导致新推出的GeForce FX和微软标准不兼容,加上产品本身不成熟,销量惨淡。
而获得微软扶持的ATI,则推出了吊打英伟达GeForce FX的Radeon 9700,在GPU市场迅速崛起。2004年第三季度,在独立显卡市场中,ATI市场占有率为59%,英伟达只有37%。
然而,时间走到PC游戏市场,游戏机厂商们“流量入口”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了。
在这一领域,产业核心在于游戏本身,更偏向于“游戏厂商随心跑,硬件公司拼命追”,业内研发、发行、硬件、软件各有分工。
这意味着,比起游戏机时代屈指可数的索尼、任天堂、微软们,芯片厂商的潜在客户一下子扩大到了产业链的角角落落。
如下图,2004-2006年英伟达的营收持续增长,而其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却持续下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