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8-18 | 來源: 頂尖廣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海底撈 | 字體: 小 中 大
但是事件的影響和輻射面還在持續擴大,在社媒上不少網友表示,海底撈不香了。
事實上,這幾年來海底撈頻頻陷入輿論漩渦。
每上壹次熱搜,消費者的“失望”又多了壹分。
最早追溯到疫情復工時期,海底撈悄悄漲價,上漲幅度控制在6%。
網友發現不僅定價變貴,菜量也變少了,壹片土豆1.5元,壹碗米飯7元,人均價格從180元上漲至220元不等,消費者妥妥變成“大冤種”。
海底撈試圖通過漲價提升利潤,填補疫情前瘋狂擴張造成的“大窟窿”,將戰略失誤的矛盾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引發網友眾怒。
在鋪天蓋地的吐槽聲下,海底撈公開致歉並調回價格,這才安撫了吃貨的心。
然而,這僅僅只是壹個開始。
當時國外疫情肆虐,進口牛肉存在安全隱患和渠道限制,導致國內牛肉價格上漲,加重了海底撈的牛肉粒成本。
在雙重打擊之下,海底撈想到了壹個新辦法:豆制品替換牛肉粒。
海底撈門店下架牛肉粒,換成了植物蛋白產品“味伴侶”,聲稱“使用了創新技術制作而成,成本比牛肉粒要高”。
但海底撈的創新並未得到消費者買單,牛肉粒變素後,也從消費者的喜愛榜單裡消失了,海底撈失去了壹大特色。
今年,海底撈索性把自助調料的牛肉粒撤出小料台,只能在ipad上點單,每碗由服務員稱重後送至餐桌。
通過供應方式的調整,最大限度減少食材浪費,無疑是變相“壓縮成本”。
不僅如此,海底撈還推出了禁止自帶食材、必須點鍋底的硬性規定,與花式薅羊毛的消費者切割,不再無底線慣著“上帝”。-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