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8-23 | 来源: 谷雨数据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面对今年的“520”及七夕,有网友感叹周边见闻。
推迟结婚年龄已是主旋律。上海市民政局发布的《2023年上海市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全市初婚男性平均年龄30.6岁,女性29.2岁。比2005年推迟五年以上。
全国情况都如此。根据历年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05年,25-29岁女性的未婚率仅为13.5%,2022年上升至39.9%。即,四成25-29岁的中国女性未婚。
同期,30-34岁女性的未婚率,也从2.2%上升至11.0%,初具规模。
有人推迟结婚,更有人一生未婚。50-54岁女性人群,从未结婚率从2005年的0.18%,上升到2022年的0.74%。占比不大,但增幅较快。
根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西安交大学者发现,北上广与东北女性未育比例位居全国前列。
具体来说,70年-74年出生的北京女性中,至今(截至2020年,约50岁)未有子女的比例达到11.92%。吉林、上海、黑龙江等地,未育比例其次。
这一统计存在生理上不孕不育的情况。但各省市的数据比较,只会反映为个人选择差异。
03
农村男结不了,城里人不想结
婚姻人数的暴跌,也存在“结不了”和“不想结”两种情况。
农村地区的“结不了”现象突出。
我国农村性别比差距极大。根据2020年“七普”数据,31省份乡村性别比,全部男多女少。其中,14个省份性别比大于110。例如,海南116.52、北京120.21、广东111.36,即每100个当地农村女性,对应会多出10-20位男性。
区分学历层次后,差距惊人。
农村低学历男性数倍多于女性。20-49岁的适婚人群中,农村小学学历及以下人群的性别比为474.5。即,每100个相同学历农村女性,对应有474.5位男性。初中学历农村人群中,性别比为341.3。只有到本科学历阶段,城市/农村的性别比才会均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